返回第 25 章(第1/4页)  儒家的处世之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御、书、数”等六艺,以达到“智、仁、勇”三德。孔子的教学又分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个阶段,以德行为首,语言次之,政事第三,文学最末。传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说孔子有学生三千多,真正学成才的只有七十二人。

    孔子之前的学校都是官办的,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子弟,一般老百姓的孩子是没有资格进学堂的。孔子创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就是说,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贫富贵贱和国别的限制。他的学生中,有鲁国的颜回、陈国的颛孙师、齐国的公冶长、宋国的司马牛、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还有一贫如洗的原宪、富商子贡、贵族孟懿子、野人子路、盗贼颜涿聚等。孔子认为,人一生下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人之所以各不一样,都是后天的影响所造成的。有一天,曲阜城外互乡的一个小男孩来求见孔子。因互乡是鲁国有名的风俗败坏的乡村,所以许多弟子不主张孔子接见小男孩。孔子没有理会弟子们的劝说,只管让颜回把小男孩喊了进来。小男孩进得门来,很有礼貌地向孔子行了礼。孔子问他:“你来见我有什么事吗?”小男孩答道:“我父亲让我来问问先生,小孩子要到几岁才可以上学呢?”孔子一听这话,就满心欢喜地答道:“只要能认得文字,听得懂我的讲义,就可以了。年龄大小都是无关紧要的。”小男孩谢了孔子,出了学馆。孔子见弟子们还在议论纷纷,就说:“我也知道互乡是个坏地方,但是这儿童是纯洁的。他诚心诚意来见我,我只看他眼前的诚心,不问他以前的好坏,我只让他进来相见,不问他出去是作恶还是为善,有什么可非议的呢?你们想,假如我把这小男孩拒之门外,那么生长在不良风俗之乡的人,都不敢来见我,岂不是阻塞了我们要改邪归正的道路吗?”弟子们听了,都无话可说。

    “学在官府”是贵族子弟有受教育的权利。因而当官的资格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官位为贵族所垄断。“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平民与贵族,不分国界与华夷,也就是所有人,只要他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到教育。孔子的弟子来自于不同国度,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老少、贤愚,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包括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yù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夏、公冶长等,子贡曾经是卫国的商人,颜涿聚更是当过强盗,子张也曾做过马匹jiāo易的经纪人。正是由于孔子的“有教无类”,才使得这样一些平民、商人,甚至于强盗,受到教育后成为了社会上的显达之士。而平民教育也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儒家主张人xìng本善,每个人的本xìng都是善良的,只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教育都能回复善良本xìng,甚至成贤成圣。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人之初,xìng本善”和“xìng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xìng论。“xìng本善”和“xìng相近”说明了所有人都具备善良的本xìng,而且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xìng,而“习相远”,意即每个人的xìng格和习xìng不同,又说明了实施教育和“因材施教”的重要xìng。正是基于“人皆可以成尧舜”的认识,孔子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类”,不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个方面,而是包括了其它许多方面。比如孔子的弟子xìng格各异,缺点各自不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