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0 章(第2/4页)  儒家的处世之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儒者必须兼备“内圣”与“外王”的品格,仅有“内圣”他不过是“隐”,仅有“外王”他不过是“官”,既有“内圣”又有“外王”才能称为“士”。所以儒士对内是修己美身,对外是良知良心,这一特点很接近近代西方的“知识分子”,西方的知识分子不仅是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而且还指他们是社会的良心,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者。

    首先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想到达外王必须先修身已成圣,所以儒家向推崇圣人之道。宋代蔡沈在其《书经集传序》中对圣人所应具备的理想形象做了描述:“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皆载此书,……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矣。何者?精一执中,尧舜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日德、日仁、日敬、日诚,言虽殊而理则一,无非所以明此心之妙也,至于言天,则言心之所自出,言民,则谨其心之所由施;礼乐教化,心之发也;典章之物,心之著也;家齐国治而天下平,心之推也;心之德,其盛矣乎?”蔡沈认为,《书经》是圣王治道的体现与载体,其中最深层的内核,也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相授相传的圣人的最高道德人格。

    儒学以圣人为理想人格,自然要人们仿效圣人。如何仿效呢?《易传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理学家提出“圣人气象”,主旨是人们对圣人的仿效要在把握“气象”上下功夫,他们把这种功夫称作“体认”。圣人气象既内在于又超越于日常事物,“圣人气象,虽超乎事物之外,而实不离乎事物之中,是个无事无为底道理,却做有事有为之功业”。这用二程的话来说,就是“学者不学圣人则已,yù学之,须是熟玩圣人气象,不可止于名上理会。王阳明认为:“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以无星之称而权轻重。”强调圣人气象以及对其体认的超名言xìng,实际上揭示了人们接受圣人人格的教化是潜移默化的。

    孔子推崇圣人之道,他自己也以圣人之道行之,并得到后人敬仰。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云云。孔子的弟子曾把孔子比作尧舜,宰我说:“夫子贤于尧舜。”在《荀子解蔽》中为“圣王”下了一定义:“圣也者,尽lún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因此,荀子的弟子尝歌颂他们的老师“德若尧舜,世少知之”,“其知圣明,循道正行,是以为纲纪。呜呼,贤哉!宜为帝王”。在《墨子公孟篇》中有一段记载:“公孟子谓墨子日:昔者圣王之列也,上圣列为天子,其次列为大夫。今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若使孔子当圣王,则岂不以孔子为天子哉!”可见孔子的圣人人格在当时就能得到很多人认可。

    外王则是将圣人人格外化,成就治国平天下之功,建立理想社会。这对中国历代士人和文人都产生深远影响,这在乱世体现的最为明显,并且铸造中国人的魂魄。近代史是中国的一部屈辱史,当时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是以国家兴衰为己任,探索强国御辱之路。青年的máo zé dōng就是受到儒家强烈的“内圣外王”思想的影响,并按照内圣外王的要求走出一条近乎完美的“内圣外王”之路。máo zé dōng精神是中华绵延几千年内圣外王思想在近现代有一次实践,是在时代大潮下救国救民的平民领袖精神的集中体现。

    máo zé dōng很早就开始以内圣外王的要求来磨练自己。他先从内圣开始,自觉地把完善自我道德人格视为实现远大抱负的必由之路。1915年9月27日,máo zé dōng致信萧子升:“吾人立言,当以身心之修养、学之研求为主,辅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