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2 章(第2/3页)  儒家的处世之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这一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去。

    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要靠内心的自觉,不能靠外力的强制。这种自觉xìng是由于人们把道德规范化为内在的信念,因而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也能够自觉地遵守,不做违反道德要求的事情。由于道德规范已化为内在信念,就能从人们的一切言行中表现出来。不仅在公开的、大的事情上能按道德原则办事,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在各种细小问题上谨慎行事,不做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修养,就可以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儒家主张为人应该谨慎,在无人监督时切不可放松道德要求。儒家认为有德行的人应该在别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谨慎检点;在别人耳听不到的地方,也是倍加小心。没有比在幽暗之中、细微之处更为显明的。所以一个人独处时更要小心翼翼地按道德规范行事,这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

    “天人合一”、“中和”的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另一个光辉命题。

    儒家思想以其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认知,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系列方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与为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提出了天下大同理想,主张民为邦本、以和为贵;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己所不yù,勿施于人;在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中提出修身诚意,主张慎独自省,格物正心。儒家思想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展现出独特的甚至超越时空的智慧。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思想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

    孔子在认识人与人关系是以仁为标准提出“仁者爱人”模式,其基本要求是(1)“己所不yù勿施与人”(2)“己yù立而立人,己yù达而达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仁进行经验规定。这种人人模式其公式为推己及人。这里暗含人我和谐共存,既有厚德载物的崇高精神,又有自强不息的实践品质。

    孔子将“爱”引入人与人之间关系模式,表达了中国人的独特智慧:(1)“仁者爱人”这一道德政治命令使人们生活在温情的家国天下之中,不致产生孤立,飘零的失落之感。(2),表达对传统的热爱,对过去的尊重,从而流露出民族精神的历史厚重感。孔子对周礼的崇拜,对父子之爱,对孝道的颂扬则直接体现了祖先崇拜。(3)由爱人爱家而爱国爱天下,而爱宇宙万物,达致天人合一,人与人相亲相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一种贬抑理xìng的直觉思维与智慧。

    孟子xìng善论下的人与人关系。孟子阐发孔子“仁者爱人”思想,倡“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梁惠王上》)“仁者无不爱”(《孟子尽心上》)并用人xìng论为“仁”学夯实基础,为儒学注入本体论因素。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下》)“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用xìng善论为“人皆可为尧舜”提供主观上的可能xìng,为“内圣”的王道观打下基础。这些理论是现代人所应重视的,有人可能认为这种理论不切实际甚至虚伪,对人xìng抱有怀疑态度,这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所处的阶段缺的正是这样一种博爱、爱人的精神,缺的正是这种凛然浩气,每个人只生活在个人自己所铸造的与他人毫不联系的铁牢中,城市化是人们的物理距离进了,而心理上的距离却远了,我们周围全是陌生人,我们相互漠视,我们的生活单调、平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