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0 章(第1/4页)  医宗金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而发黄,至七、八日大便□者,则是从燥化,此为阳明也。

    【集注】程应旄曰:阳明为病,本于胃家实。胃家之实,不特三阳受邪,能致其转属阳明,即三yīn受邪,亦能致其转属阳明,聊举太yīn一经例之;脉浮而缓,是为表脉,然无发热、头痛、恶寒等外证,而手足祗温,是邪不在表而在里。但入里有yīn阳之分,须以小便别之,小便不利,湿蒸热瘀而发黄,以其人胃中原无燥气也;小便自利者,胃干便□而成实,以其胃中本有燥气也。病虽成于七、八日,而其始证却脉浮而缓,手足自温,实是太yīn转属而来也。即太yīn、阳明推之,少yīn三大承气证,厥yīn一小承气证,何非转属阳明之病哉!魏荔彤曰:病在太阳,热为湿郁团聚于里,必有归着,既不能发黄,小便自利,则邪何归乎?不得不归之于万物所归之胃。至于七、八日,小便自多,大便自□,,而为阳明病矣。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

    【注】凡伤寒,无论三yīn、三阳,若转系阳明,其人必有然微汗出之证,始为转属阳明也。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yù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注】太阳病吐之,表解者,当不恶寒,里解者,亦不恶热。今反不恶寒,不yù近衣者,是恶热也。此由吐之后,表解里不解,内生烦热也。盖无汗烦热,热在表,大青龙证也;有汗烦热,热在里,白虎汤证也。吐下后心中懊□,无汗烦热,大便虽□,热犹在内,栀子豉汤证也;有汗烦热,大便已□,热悉入府,调胃承气汤证也。今因吐后,内生烦热,是为气液已伤之虚烦,非未经汗下之实烦也。以上之法,皆不可施,惟宜用竹叶石膏汤,于益气生津中,清热宁烦可也。

    【集注】张璐曰:此以吐而伤胃中之液,故内烦不yù近衣。虽显虚烦之证,较关上脉细数而成虚热,脾胃两伤者稍轻,虽不致逆,亦误吐之过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yù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按】yù食冷食之下,当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字,若无此一句,则不喜糜粥,yù食冷食,与朝食暮吐之文,不相联属。且以上文一、二日,三、四日之文细玩之,则可知必有“五、六日吐之”一句,由浅及深之谓也。

    【注】太阳病不解,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是表已解也。关上脉细数,胃不和也。细者,胃气虚。数者,胃气热。证脉不和,询其故,知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病在太阳,正气未衰,吐之者,伤胃未深,故腹中知饥,口不能食也;三、四日病在阳明,胃中已热,吐之者,复伤津液,故不喜糜粥,yù食冷食也;五、六日病将转入yīn经,正气已衰,吐之者,胃中虚冷,故朝食暮吐也,此皆医吐之所致,尚在可治。故曰:此为小逆也。

    【集注】程知曰:本太阳病,医吐之,则表邪乘虚传入阳明,伤动胃气,而关脉细数矣。

    程应旄曰: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上行为逆,以医吐之所致,则非脾胃本来之病,此为小逆。更勿误治,使小逆变成大逆也。

    @@@食谷yù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食谷yù呕,属阳明者,以胃主受纳也,今胃中寒,不能纳谷,故yù呕也。以吴茱萸汤温中降逆,而止其呕可也。若得汤反剧者,此必非中焦阳明之里寒,乃上焦太阳之表热也。吴茱萸气味俱热,yào病不合,故反剧也。法当从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之例治之,宜葛根加半夏汤。

    【集注】方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