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9 章(第1/4页)  医宗金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也。故单以橘皮通气,生姜止哕也。

    【集注】程林曰:干呕哕,则气逆气胸膈间,而不行于四末,故手足为之厥,橘皮能降逆气,生姜为呕家圣yào,小剂以和之也。然干呕非反胃,厥非无阳,故下咽气行即愈。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筋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则愈。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注】哕虚邪也。哕而不腹满者,为正气虚,兼有热者,以橘皮竹茹汤主之;兼有寒者,以吴茱萸汤主之。哕而腹满者为邪气实,当视其二便,大便不利者下之,小便不利者通之即愈也。

    【集注】朱肱曰:前部不利猪苓汤,后部不利谓胃承气汤。

    赵良曰:腹满为实,实则气上逆而作哕,故必视其前后何部不利而利之,则满去而哕止。

    魏荔彤曰:胃气上逆,冲而为哕,治法当视其前后,审大小便调不调也。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当利其小便而哕愈;后部不利者,热邪实也,当利其大便而哕愈。

    @@@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注】气绝非谓脱绝,乃谓虚绝也。六府之气,阳也,阳气虚不温于外,则手足寒缩,阳虚则yīn盛上逆,故呕吐哕也。五藏之气,yīn也,yīn气虚不固于中,则下利不禁,利甚则中脱形衰,故手足不仁也。此发明呕吐、下利之原委也。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下利清谷,里寒也,外热汗出而厥,阳亡也。主之以通脉四逆汤,回阳胜寒,而利自止也。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生用)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炙)二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yīn负趺阳者,为顺也。

    【按】此条“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yīn负趺阳者为顺也”一句,文义不属,其注已详见“伤寒论,辨脉篇”内,不复释。

    【注】下利手足厥冷,脉绝无者,有yīn无阳之脉证也。虽用理中四逆辈,恐其缓不及事,急灸脐下,以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阳气上脱也,故死。

    【集注】程林曰:下利而至于手足厥冷无脉,则独yīn无阳,灸之以复其阳,而脉绝不来,反微喘者,则正气又脱于上,孤阳无根,故死。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注】下利者,初利则为气郁于大肠而不外渗,水气并下,但当利其小便,输其渗泻之窍,气宣而利止也。久利则为气陷于大阳,而不上举,又当于升补中兼利小便也。

    【集注】尤怡曰: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注】气利,所下之气秽臭,所利之物稠粘,则为气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

    [卷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煨)十枚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集解】李□曰:气利者,下利气虚,下陷而滑脱也。诃黎勒xìng敛涩,能温胃固肠。粥饮和者,假谷气以助胃。顿服者,yào味并下,更有力也。

    尤怡曰:气利,气与屎俱失也。诃黎勒涩肠而利气,粥饮安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