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五五章 借董卓的手(第1/2页)  水浒有天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救火的时候,于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宫女颈下赫然悬挂着传国玉玺。

    三国演义第六回匿玉玺孙坚背约写道:

    诸侯联军打败董卓,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行时焚烧宫室民宅,发掘陵墓坟冢。联军先锋孙坚率先冲入洛阳,扑灭宫中大火,设军帐于建章殿上。

    其军士在殿南一井中捞起一具女尸,项挂一锦囊,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启匣一看,里面是一玉玺。这皇帝的印章,四寸见方,上镌五龙交纽,有篆文八字,刻了一句吉谶: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程普见之告诉孙坚,此乃传国玉玺,得之者必有“登九五之分”。

    九五之分,就是说有做皇帝的鸿运!

    三国演义的描述是根据吴书c山阳公载记等书的记载,尽管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认为孙坚于联军中最以忠烈著称,断不会私匿汉之神器,否定了孙坚匿玺背盟之说,然而他却并没有否定有传国玉玺这么件要紧东西。

    这些暂且不提,只说这甄宫井是普通的井吗?这个宫女又是何人?为何她的脖子上挂着传国玉玺?

    这“甄宫井”要说它普通,那是普通之极,要说她不普通,它又确实特殊,“传国玉玺”埋入其中长达十余年之久。

    而这宫女是谁缺乏考证,而她脖子上挂着传国玉玺,众多的看法是“机缘巧合”,宫女在乱兵中被杀,掉入这口井中,然后带着玉玺的掌印太监混乱中跑到甄宫井附近,眼见情势危急,又不想把玉玺还回去,于是把玉玺丢入井中去了。

    也或者是他抱着玉玺正想逃,突然被赶上来的士兵杀死,然后玉玺跌落井中,当然当时混乱,除了死去的太监,无人知道掉进去的是玉玺。

    接着再次的机缘巧合之下,玉玺和这位宫女的脖子,在某个时间段里相遇了,缠挂在一起,直到被发掘!

    李陵当然没有早早想起这个事件,要不然他不说提前收起玉玺,用个假的代替,至少也会早早在玉玺上留下气运标记,以备随时找到。

    三是“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事件,有人认为董卓初到洛阳时,董卓部属的兵力不超过3千人,为了一开始就给洛阳造成一种强烈的军事威慑影响,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

    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洛阳人们,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越轨行为。

    言归正传,回到眼前,面对早有不臣之心的董卓,李陵遥控着少帝刘辩“装聋作哑”。

    这时候陈留王刘协果断出来表现了,先是大胆地催马上前,然后又问了一遍袁绍刚才问过的问题叱曰:“来者何人?!”

    然后胖子一脸傲慢,说道:“我是西凉刺史董卓。”

    陈留王又问:“你是要造反么?”

    董卓虽然心里有这么个想法,但是他现在连京城还没进去呢,哪敢当众答应,连忙说道:“微臣不敢。”

    陈留王道:“那么,你是个忠臣了?不是来劫驾?而是来保驾的?”

    董卓连忙答应:“当然,当然,臣就是来保驾的。”

    陈留王一听董卓这么说,语气里加上了三分威严,三分肃穆道:“既然是来保驾的,皇帝就在这里,你为何至今连马都不下?”

    董卓一听赶忙下马,跪在道边。陈留王这才满意,说道:“董卓,你今天既然是来保驾的,那么就赶快把我们护送回京,你放心,你的功劳,皇帝一定会记住的。”

    就这样这董卓借着这个机会进了京,一发不可收拾,然后还有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传国玉玺不见了!

    李陵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