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数学的演算作为歇息时的一种消遣?又有谁会像牛顿一样因为要计算天体的轨道而发明了微积分?之所以称之为稀缺资源,是因为这种能力不是存在于每个大脑中的。或者是难以激活,需要艰苦挖掘的。这可能是一个智力密码的解码过程,但在释放与运行中因为衰减而终滞于某个节点上。我们不妨把这个节点距离称为“解析点距离”。智商的分值可以较为贴切地表达这段距离。“一叶知秋”,“比我们多看五十年”涉及到的潜在问题就是“解析点距离”的问题。正因为如是,人类被记载且崇仰的伟大人物寥若星辰,可能仅仅是曾经生活在世界上人类群体的亿分之一。但这种情景给人以极大的想象:如果众多人等,都能像马克思那样把数学演算作为消遣,成为日常的快乐,人类存在的级别就会大幅度提升。换言之,在人的形体c脑容量不变的情况下,人类智慧要比当前高出许多。世界因此会有怎样的变化,这将是令人神往的。
在思想力学这里,我们看中个体头脑在人类群体中的作用。这与历史英雄主义是有区别的。追溯历史节点上的重要事件,往往最终都会指向某个伟大的头脑。眼前的例子令人记忆犹新。例如中国的毛 泽东c邓 小平等,历史是不能绕开他们的。毛 泽东日常的消遣就是读书。《二十四史》c《资治通鉴》等古卷是必读的书籍。他即是伟大的思想家c政治家,也是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邓 小平善桥牌,据说牌技甚高。毛 泽东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出了一个站起来的新中国,邓 小平一句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建出了一个跑起来c强起来的超级中国。两人不但改变了神州大地而且影响了世界。纵观历史大都如此。
个人的思想力如何化为群体行为呢?如何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研究历史可知,人类的集体行为来自集体的认知。一个人的认知,只有转化为集体的认知,个人认知才会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作用。一个人的认知如果不能对集体认知产生影响,这一认知或许就会被埋没。回顾历史确实有许多卓越见解被埋没的事例。当个人的认知形成集体认知时,新的认知突破它产生新的集体认知也会出现困难。我们不妨把集体确认的观念称之为“背景意识”。“地心说”曾是被普遍接受的观念。这个观念当它被集体接受,成为流行的c大众的观念时,它就形成了“背景意识”。它像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的力量,往往会与对立的有分歧的观念产生阻力。因此思想力学确认个体头脑只有转化为背景意识后才会人类文明产生影响。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个体头脑的认知将如何转化为背景意识呢?
有一种军蚁是几乎全盲的,它们的军团出行时,至少也会达到数十c数百万众。既然是全盲的,军蚁靠什么组织和协调自身的团队?靠气味。据说在军蚁的集群中,400余种气味指挥着庞大蚁群的行动。不同的气味有不同的含义,指示蚂蚁完成觅食c迁徙c防卫等事务。多种气味信息构成了蚁群的背景意识。每一蚂蚁都在这一背景意识下完成相对的操作。例如,前方侦查的小股军蚁发现食物,会释放一定的气味告知后续蚁队,而后面的军蚁就会跟进且进一步释放这种气味以便引导更多的军蚁过来。严格来讲,小的群体影响到大的群体,在军蚁军团中是无障碍的。反观人类,由个体到团队,这个媒介过程要复杂许多。
前面我们提到了对人类思想进程有着极大影响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同时代及之后的众多知识分子所做的思考都只能追随其后。这种情况达成了一种共识:由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崇拜,他做出的任何判断几乎无人质疑。这种学术思想被统治而不能突破的情况,连绵不绝达1800余年之久。
马云创造了另一种思想力学一一一一一技术的应用设计。正是这种设计凸显出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卓越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