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考察”,网上有一段详细的介绍。我认为是可以借鉴的。所以把它原文抄录在此,为读者提供一个参考:
(1)应制定观察计划,尽量形成文字计划。
应制定观察计划,尽量形成文字计划,科学研究中运用观察法不同于人们日常的观察活动,它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者总是要按照一定的计划带有特定目的来展开观察活动的。为了科学地进行观察,一定要制定观察计划,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使整个观察活动有序进行,有利于研究人员明确观察的目标c掌握观察的进度。文字材料的形成,既可以如实地记录研究活动的内容,也为以后类似活动的展开提供一个参考。
(2)应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应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能凭个人好恶左右。科学观察的目的是要获得科学事实,客观地描述研究对象的信息,所以一定要坚持客观性原则。在观察过程中,不要戴上“有色眼镜”,以研究者的经验来对待研究对象。这样会导致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对不需要的现象无动于衷。著名人类学家赫胥黎说:“我要做的是使我的愿望符合事实,而不是试图让事实与我的愿望调和,你们要像一个小学生那样坐在事实面前,准备放弃一切先人之见,恭恭敬敬地朝着大自然指的路走,否则会一事无成。”另外,要注意克服由于人的感觉器官或仪器设备的局限而产生的一些假象c错觉和干扰,尽量客观地观察研究对象。
(3)应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
应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不能片面和简单化。由于研究对象本质的外部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者必须从多个角度来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及其相互联系,进而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完整信息。“瞎子摸象”的寓言是众所周知的,何况学术研究的对象比大象更加复杂,因此一定要全面c深入。迈克尔逊和莫雷为了观察到干涉条纹,一方面把实验装置设计得非常精确,另一方面作系统全面的观察。他们每天中午和下午六点各做一次实验,每次取16个不同方位来观察;另外还选不同的地点进行观察,在同一地点每隔三个月再观察一次。正是由于全面的观察,才使人们接受了本来很难接受的结论。科技史上关于岩石成因的“水成说”和“火成说”,关于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都是由于观察的不全面和不系统而造成的片面观点。
(4)应认真细致,不能浅尝辄止。
应认真细致,不能浅尝辄止。观察只能是直接发现对象的现象,而不能涉及所有的研究对象;只能观察到具体事物的性质和特点,而无法观察到事物普遍的共性,因此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不论观察时间的长短c研究对象的大小,都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浅尝辄止。达尔文五年如一日的认真观察,使他拥有了大量的素材,完成了《物种起源》;哥白尼持续几十年的天文观测,写出了《天体运行论》;孟德尔通过9年的豌豆杂交研究,提出了遗传定律。这些科学家正是由于其认真细致的观察,才在各自的领域内获得了重大发现。但观察不一定专属于科学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以观察者的身份展开认知的探索。现实中有诸多很好的例子。解放初期的新中国农业落后,棉花产量很低。通过合理密植是可以增产的,但因为虫害更甚反而导致棉花减产。有个农村干部叫“史”,他决心消灭虫害。为摸清虫子的状况,‘史’一连数日蹲在田间地头,观察虫子的活动规律。有一天他的观察有了惊人的结果:他发现棉虫喜欢在柳树枝上集结。根据这一习性,他将柳枝条放置在棉田引诱它们集中加以歼灭。不要小瞧这一发现,之前每个人一日捉上千条虫子也控制不住的虫灾从此被有效控制。棉田的产量有了保证达到了早期的三倍。发生在蛙类养殖场的情况与其有些类似。那是60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