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了,但他们还要艰辛地供他们的孩子读书,或许只能通过供孩子读书才能改变孩子们的未来生活。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困难也要供养孩子读书,这是张金平c李银兰夫妻共同一致的想法和目标,夫妻两人也一直为此而不断地努力着。
当时的白小村,还没有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同时上高中的情况,村子里的个别农民甚至当着张金平和李银兰夫妻的面调侃到:我家就一个儿子,无论他读书能否成功也罢,将来压力不会太大,最差也是自己的儿子一人占有全家的财产,娶一个媳妇对家庭而言比较容易。看你们家的三个儿子,即使将来能够考上大学,光学费就得让你们两口子喝一壶的。如果读书不能取得成功的话,供两个孩子上高中花费不少,就浪费了家中的金钱,到时候一个家庭要三个儿子来分,家产都不够分的,甚至连找媳妇都非常的困难,搞不好你的儿子还要一辈子打光棍呢!你看到时候要不要你们两口子的老命,让你们两口子吃苦的事情还在后面呢,到时候有你们的苦日子过。
不管这是调侃的意思,还是善意的提示也罢。总之,村民们的言论给张金平c李银兰夫妻提了醒,注定将来他们家中的经济负担不会太轻。夫妻两人思前想后,决定还是坚定地供他们的两个儿子上高中,因为只有供孩子们读书,才可能会使孩子们有更好的出路,而且是孩子们走出贫困山村的唯一出路,当然也是改善家中贫困情况的希望之所在。对于这样的诸多想法,张金平c李银兰夫妻与儿子张小强和张小红在平时的交流中均有相应的探讨。这种探讨无疑是对张小强兄弟两人很好的一次教育,他们的家庭条件不好,家中仅有的几十亩干旱土地,几个窑洞和几间房屋,如果不好好读书,考不取大学,走不出这贫穷的小山村,将来有谁家的女儿愿意给他们做媳妇呢?那点小家产如何让他们弟兄三人分呢?最好的出路就是上学读书,争取将来学有所成,一个个能够考取一所较好的大学,走出这个贫穷的小山村,保证这个家庭以后不分家,将这个家产留给已经辍学的弟弟张小军,这无疑是对弟兄两人最有效的警示,当然也是最好的鞭策。
大儿子张小红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只要保持平常的学习状态,高中毕业后考个大学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反观,二儿子张小强的学习一般化,这次高中考试都有点超常发挥。原本夫妻两人的内心是不希望张小强考上高中,就可以有理由让其在初中补习了,但争气的张小强却考上了高中,还和他的哥哥在同一所高中了,夫妻两人还是对二儿子张小强的学习有所担心,担心他的几年高中学习不会有好的结果。
张小强对这些情况心中自然明白,自己的哥哥学习就是优秀,自己的初中同学姚永艳也相当优秀。就他自己的情况而言,初中经历过逃学事件,还瞒着父母准备参军,他始终有一颗不安躁动的心灵,想离开家中走的更远一些。不过这一次,他深知了自己上高中的机会来之不易,他还是下定决心要在高中的几年校园生活中好好学习,一定不会让父母失望,也不会让自己成为全村人的笑柄。他还要向自己的哥哥张小红和同桌姚永艳学习,要和他们比一比学习成绩,暗暗的想着三年后的考试结果一定不会让父母失望,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考取大学。
高中的报到工作相对初中简单了一些,依然是面粉和被褥,唯独少了携带箱子。只需要父母将面粉和被褥送到西集乡街道的车站,帮助兄弟两人将物资固定于班车顶部的物品携带架上即可。这次是兄弟两人又一次在一起上学,他们两人将共同前往县城,需要携带的物资较多,所以此次报到只能借助发往县城的班车了,因而所有的物资均由张小强一人在班车上看管,张小红已经提前两个多小时骑自行车出发了,他要赶在班车到达之前抵达县城汽车站,当汽车到达的时候,他们弟兄二人要从车站将面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