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不了了之的“科考”制(第1/3页)  季汉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于几问几答之间,王翊便将“科考”之法的大致特点阐述清楚,等待众人讨论。

    王翊但闻得薛综小声嘀咕了几句“离经叛道”之类的反对之辞,其余的声音,便都淹没在众人热烈的讨论之中了,而对这激烈的讨论,刘备自然也乐见——思想的火花,出自激烈的碰撞,而不是缓慢的摩擦。

    在王翊看来,一个政权能否治理好国家,上层决策者的英明与否固然重要,而中下层执行者的素质和执行力也同样关键。纵观本朝桓帝、灵帝执政时的诸般举措,虽然多有享乐之举,但在大政方针上并无绝对的错误,本朝局势糜烂至此,桓灵二帝固然要负极大的责任,但逐渐朽坏而难以控制的官吏阶层才是责任最大的肇事者。

    唯有通过公正合理的考试,建立起一支强大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才能避免新政权之中的官僚阶层再度飞快腐朽——这当然是作为君主的刘备所需要知道的,但时机尚不成熟。

    刘备轻轻咳嗽了两声,示意众人安静下来,道:“典农所进‘科考’选才之法,吾以为颇为有理,诸君以为何如?”刘备这两句话虽然简单,却很有深意。

    若他只是想征询众人的意见,便决然不会先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他既然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便是要众人支持他的立场了。然而刘备先前的话却又表明刘备对王翊的“科考”之法并非完全赞同,这样一来,刘备的态度,就很耐人寻味了。

    然而且不说座中众人皆非阿附之辈,便是“科考”之法本身,也在不同程度上侵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刘备不可能从大多数人那里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这就令刘备很不高兴,而他不高兴的原因,不仅仅是自己看好的政策没有得到群下的一致认同——刘备想起了自己的家世,想起了自己起兵十年来的奋斗。

    刘备的家世很是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没落的贵族后代,然而因为世代仕官于州郡,便又有了仕宦子弟的色彩,一言以蔽之,即是“贫而且贵”。故而刘备自视甚高的同时又颇为自卑,当孔融派太史慈求救于他的时候,他才会惊讶地说出“孔文举也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吗”这样的话来。

    他起兵十年来,虽然礼贤下士,除暴安民,然而因为出身甚低,自然便无法融入士人的行列,仕途极其不顺。故而刘备在心中对旧日实行的察举制并不赞同,若大汉能够唯才是举,刘备也不用蹉跎十年了。

    所以按照刘备内心的想法,当然是非常想要实行这个制度的,甚至在他看来,所有的官吏的选拔,都应该按照这个制度来办理,这样才能做到尽可能公平公正。但是他又深知旧势力之强大,绝非寥寥几个掌权者便能动摇的,所以他也认为,王翊的办法有些冒进了。

    真是矛盾啊。

    然而薛综说王翊提出的“科考”之法“离经叛道”,也绝不是没有道理的指责。王翊主张但凡无大恶之人皆可参加科考,然而在两汉之时,商贾、工匠、恶少年、赘婿、逋亡人等,社会地位很低,正常情况下没有做官的可能。王翊的新法,却要将这些人与士人一同进行考察,阻力之大,不言而喻。

    刘备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把目光投向王翊。

    王翊笑道:“诸公以为此法不可行,无非以为这几类人地位卑下,见识浅陋,不能与诸位相比,诸君如此作想,实乃大谬!”

    不待有人反驳,王翊朝天拱了拱手,道:“翊听说,人的出身和遭遇,不取决于本人的努力;人的才华,也不是上天授予。商贾的儿子一开始是商贾,工匠的儿子一开始是工匠,奴隶的儿子生来还是奴隶,这是上天给他们安排的出身,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有的贤能之人,因为自身的不幸,而沦为奴隶、工匠、商贾,这难道能说明这些人因为成为了商贾、奴隶和工匠,就失去了原本的才能了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