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谈判(第1/3页)  季汉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刘备一系大臣的政治压力下,朝廷通过了将曹操从兖州召回的决议。

    如果这个决议得到贯彻,那么这将是朝廷权威走向恢复的重要一步——当然,现在朝廷中的权力格局比较特殊,朝廷的权威并不完全是皇帝的权威。但是,相比早先九州辐裂的局面,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此,朝中很多大臣都纷纷写信给曹操,主要内容就是力劝他接受朝廷的征召。他们信誓旦旦地向曹操保证,只要曹操答应入朝,他们一定竭尽全力为曹操免罪,并让曹操至少当上九卿一级的高官。

    写信给曹操的人,有太傅赵温、司徒韩融、太常王伟这样高居三公、九卿高位的老臣,也有尚书苏则、黄门侍郎杜畿这样的年轻能臣。

    但尽管传诏的使者一再给曹操宽限时间,曹操却始终未作出明确的答复。

    昌邑城中,曹操:“本初已经明确回复我,明年二、三月,他就可以从北方腾出手来,转而南下。如果本初与我合力,凭借袁氏的威望,加上诸位的能谋善战,要击败刘备,并不困难。”

    众人皆大为振奋,比起朝廷当中各种勾心斗角,论资排辈,基业草创的曹操无疑是唯才是举的典范,在他手下做事,虽然艰苦些,却比在朝中任职要舒心得多。

    郭嘉:“王翊、李通都顿兵城下,既不攻城,又不退却,要么是进退两难,要么就是正在谋划更大规模的攻击。现在后方空虚,兵少粮乏,如果王翊孤注一掷,分路进袭,我军如何抵挡?”

    毛玠道:“奉孝所虑甚是。如今我军据守高城坚寨,有所凭依,若是还把兵力集中在前线,转运艰苦,靡费又多,确实不妥。王翊以疲惫、厌战之兵,顿兵坚城之下,锋锐既挫,长此以往,必将懈怠。我军分兵后方就粮,养精蓄锐,待敌军松懈,发兵逆击之,必可大胜。已而趁此机会,就势南下,可以扫荡二州,以此自强。”毛玠一直主张拖延时间,然后寻找机会。

    程昱:“不然,用兵之要,首先要知可胜与不可胜,然后在知如何胜敌。如今敌众我寡,敌军粮多而我军粮少,这些都是我军的短处,但是我军精锐而敌军疲乏,所以我军利在急战。如今我军已在死生存亡之地,唯有奖劝士卒,不惜代价,一举击垮王翊部主力,方有胜机。”

    曹操沉吟不语,他善于使用诈术,所以揣度别人,自然也不惮于以最大的恶意。

    朝廷中的公卿劝他奉诏,他虽然意动,却并不完全信任;袁绍承诺来年春天南下,他也不完全相信;王翊迟迟不攻城,到底是因为不愿承受伤亡,还是在谋划孤注一掷,他也一时无有定论。多疑者不容易遭受决定性失败,也难取得决定性成功。

    程昱:“明公与吕布交战逾年,每次吕布将败,王翊便为吕布输送粮食、兵甲。这次明公用满伯宁之策,一举攻破昌邑,王翊更是不惜代价,兴数万之兵犯境。这些事情,已经足见王翊不能容明公。王翊是刘备的股肱之臣,他的态度,就是刘备的态度。历来争雄,不成则亡。纵然以英布、韩信之功,犹坐罪被诛,何况明公从初平年间开始,与刘备交战累年,死伤万计,彼此部将,仇恨盈胸。所以刘备和明公,势如水火。这就是明公不能寄希望于刘备宽容大度的原因;而孝先建议分兵就粮,养精蓄锐,更是处处设防,被动挨打的办法。刘备占据的土地比明公多四倍,人口多三倍,粮食出产多五倍,王翊只要时时排除二三万人袭扰,我军就根本无法安心休整,生产也无法恢复。孝先想要养精蓄锐,怎么可能有机会呢?”

    毛玠素来正直耿介,听程昱讲得确实有道理,不由得叹道:“此事我不如仲德也。”

    十一月二十一日,天降瑞雪。

    “诸位请看,天虽严寒,城上曹军却旌旗严整,守在城头的士兵数量虽不多,但却严整而精悍,足见曹操治军之能,当世少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