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1章 扎家大院(第1/3页)  诡事谜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扎家在这个城市里也是一个谜一样的话题,甚至有人冒充扎家的人,但是,没有人相信。事实上,扎家并不姓扎,那是那家,真正危险期在扎家后面的一个大家族。

    那家那四爷,是那家的一个主儿,这个城的那家大院没有人不知道的。

    明朝末年,邵四爷的祖上,为躲避战乱和灾荒,一担两筐,挑着简单的家当,只身来到这个城。给人打工,掌柜见他老实本分,勤劳肯干,说话中听,办事牢靠,从不计较吃亏便宜,便十分喜欢这个英俊的后生,就让他当了“伙计头”,不再干那些又脏又累的粗活,只负责长工短工的活路安排。但邵祖还是丢下这活干那活,总是闲不住。因为他是穷苦人家出身,对同事关怀体恤,赏罚分明,所以大伙都尊重他,信服他,乐于听从他的安排。因而,不论春种秋收,还是喂牛放羊,他把活路都安排得停停当当。经过三年的观察和考验,掌柜毅然决定把爱女许配于他。结婚时,又送他二十多亩好地和一座小院。

    邵祖成家以后,另立了门户,就埋头奋斗起来。他起早贪黑,勤劳苦干,节俭度日,精打细算。凭借自己平时的积蓄,加上岳父的馈赠c岳母的暗中周济,他的光景很快就红火起来。

    后来,邵祖有了四个儿子,十三个孙子。在他的熏陶和调教下,儿孙们个个精明强干,身手不凡。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和发展,到了清代康乾盛世,那家已经人多势众,光景如日中天,跃居岳父之上,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到了嘉庆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那氏族人开始向两极分化,穷的穷,富的富,土地逐渐被富户吞并。穷人为了生活,迫不得已,就沦为同族富人的帮工或佃户。光绪三年大旱,庄稼绝收,这个城饿殍遍野,那家富户趁机以低价聚敛土地,斗儿八升粮食就兑换良田一亩。光绪末年,那家富户已拥有耕地五千多亩,遍布方圆近百里。东至山口会元,西到洼家,南至海浪,北到新宾,到处都有东里村那家的土地,每年所收课租成千上万,50多匹骡子的运粮队伍,分头从四面八方不歇气地往回运送租粮。每匹骡子脖子上都吊着一个大铃铛,下饰鲜红纓络坠子,威风十足。“叮当,叮当”的铃铛声从春响到夏,从秋响到冬,据说从来都没有把租粮运完过。此外,那家在这个城街上开设有众多商铺:粮行,当铺,餐馆,茶社,药房,绸缎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民国时期,虢略镇小南巷里的一半商铺都归那家所有。商铺中的掌柜大多是请来的南方人,他们一个个工于心计,善于经营,生意非常红火。五千亩土地的租粮和众多商铺赚来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东里村那家大院。

    那家发达以后,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豪宅。雇人从长白山砍来粗大木料,从苏州运来精美石雕,遍请能工巧匠,在城北那块十二亩大的平地上,陆续建起16座整齐美观的四合头院。之后,在东山上边的十亩地里,用同样图纸又建起16座院落。至此,豪华气派c庄严古雅的那家大院基本建成。

    那家大院坐西向东,分上下两排,共有32座院落。大门前边是笔直的村道,村道外边建有药房c商铺c餐馆c染房c磨房等,大院内的人们不用外出即能满足基本生活之需。大院落成以后,前面有十丈深的崖沟,院后是三丈高的立崖,贼寇无法攀登;街道南北两头各建一座梢门,夜晚和荒乱年间派人把守。梢门一关,顶门杠子一顶,外人根本无法进入。为了确保大院安全,祈求神灵庇佑,就在北头沟搅圈旁边盖了娘娘庙,在崖下盖了七星庙,在北上盖了老爷庙。1835年,大院南梢门的斜上方又树起四五丈高的那公碑楼。

    32座四合院c两条街道c两座梢门c三座神庙座碑楼,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民居群落,总长300多米,上下宽约100米。站在远方观看,森然罗列,瓦蓝一片,犹如一艘万吨巨轮,碑楼恰似矗立于船头的桅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