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半点不比吴畏差。
丫鬟蓬莱帮忙推着轮椅,梧桐苑里没有门槛,轮椅出行很方便,四人一道去了后面的院子。
梧桐苑后面的院子里种着一圈高大的梧桐树,地上果然一片斑驳,树叶子颜色或深或浅,明亮的光从顶上投下来,照在地面上花花搭搭的。院中间摆着一张海青石琴桌,桌上有一张七弦琴,大约是从前面明间移过来的。琴桌前配了一把椅子,旁边还有三个天然木流云槎供人坐。
吴辉热情地引着她们两个往前去,让蓬莱扶着他坐在琴前的椅子上,兴致勃勃地道:“我给你们弹一曲。”
姐妹两个均坐在木槎上,都拿两手托着下颌眼巴巴地等着吴辉弹奏。
手起落在弦上,琴弦拨动,旋律溜进人的耳朵,吴辉弹了一曲《渔樵问答》,曲调悠然自得,飘逸洒脱,音韵豪宕,“静简”二字贯穿其中,略有隐逸意味。
弹到末尾处,李心欢忽然听到曲中含有一丝丝的孤寂与苦闷,她微抬头,看见吴辉眸子近乎闭上,嘴角带着浅笑。
闭上眼嘴角弯弯,他想,还有半月就要开考了,真期待。
他身后陆陆续续又有人从船里出来,其中一人拍着他的肩膀阿谀道:“吴公子,您今年才十四吧?等到考完放榜那日,便是您年少成名的那日啊。”
南京指挥使的嫡次子吴畏,五岁成诗,十岁能挽长弓如满月,在南直隶他早就成名了。若是十四岁的时候还能中举,前途无可限量。
吴畏的身后又有人问:“吴公子,与你一块儿师从李先生的那位小公子呢?听说他今年不打算参加科举?”
这人说的是吴畏姑父弟弟的小舅子——温庭容。
想起温庭容,吴畏脸上的笑容淡了下来。说起来,温庭容也算他半个老师,平日里读四书五经的或是学习制艺的时候,这小子没少指点他,不过这厮身上那股子冷清劲儿让人太难亲近,想起来就不舒服。
吴畏漫不经心道:“听说是伤了右手吧,今年没办法参加了。”
有人啧啧惋惜道:“那真可惜,否则今年吴家和李家,至少要出两个举人咯。”李家和吴家是姻亲,外人早把他们当做一家看待。
是啊,真可惜。吴畏想,如果温庭容参加了,也许能中解元,以后这秦淮河的歌舞画舫,也就没自己什么事,人人都去追捧新解元了。
不过那也不一定,按温庭容那个性子,才不会和这些人纵情声色。
沉闷地撞击声意一响,船靠岸了,吴畏面无表情地往岸上走去。船上的人挽留他,说他才来没多久,要不再多留会儿。
吴畏婉拒。考试在即,顿觉秦淮河畔的歌姬没什么意思。
随后船上的人又笑开了,少一个人而已,秦淮河照样要灯火辉煌的。岸边早有马车来接吴畏,车夫等主子上了车,尊敬地问道:“主子,咱们回去吗?”
“去姑姑家。”
吴畏的姑姑,嫁的是南直隶数一数二的世家大族李家的嫡长子,正三品顺天府府尹李拂一。
马车行驶得不疾不徐,车夫驾轻就熟地穿梭在南北街道,约莫一刻钟,停在了一扇宏大的朱门前。
每逢初一十五,李家的晚辈总要陪长辈们吃一顿饭。月满如银盘,李家两老住的千帆堂里,晚宴已经接近尾声。李家都是读书人,饭桌上,众人趁着酒兴正论着今年科举相关的事。
吴畏到了千帆堂才坐下没多久,发现席间少了温庭容和李心欢,遂找借口溜了出来。
李心欢发现舅舅温庭容不见了之后,早猫着腰缩着肩膀,像小耗子一样悄悄溜走了。
出了千帆堂正厅,李心欢蹦蹦哒哒地来到了后院的放眼亭,窃喜道:舅舅果然在此。
放眼亭乃李府最高所在,看得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