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觅得桃林藏峰顶(第1/2页)  明末寻道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山中原本也有山贼,只不过在对面山上,这古娄山本就分两座,对面一座比这还高还险。这几年连抢也没地方抢,山贼都“退兵还农”,自种自食,一百多人聚在一起,结寨而居,因大当家的兄弟两个也姓董,故而称作“董家寨”。

    山中也有寺庙道观,不过都是小寺小观,听老辈人讲原来还有一个号“刘道真人”的道人在此山中隐居,如今也不知道还在不在,反正老婆婆这个岁数也没看见过。

    谢铭舟打听清了自已想要知道的事情,老婆婆也就回房歇息,本要叫两个孙子和她一起睡,腾出床铺来给谢铭舟,谢铭舟自然执意不肯,抱了一捆干麦草,铺在堂屋打坐入定。

    第二日辞别了老婆婆一家,继续前行,因为对这山有了了解,再走时已经有了方向和目标。他决定先顺着这道山脉走,如果没有合适的地方再从对面那道山脉转回来。

    谢铭舟一路游山玩水,渴了喝山泉,饿了吃野果,或于那飞瀑下舞一路无极剑,或于那林海间打一套太极拳,醉心于这山水之间,晚上找个山洞打坐炼那元神,白天运那引气诀悠然而行,心无所忧亦无所扰。

    不知不觉,他在这山中已转了十天有余,元神炼得极为凝实,也可出窍数丈,而且不用入定也可出窍,只要念头一动,刹那之间方圆数丈之内,蛇虫鼠蚁一举一动都了然于心,已经初步练成了一丝神念。

    腹内真气也是可喜,状若鹅卵,又如凝脂,一举一动之间真气自布,不需象原来那样还要用心神调动一番。

    十余日下来,谢铭舟差不多已经走遍了整个山脉,其间所遇二十来户山民,都如那老婆婆一家一般,过得艰难,却甚是朴实,有那生了病的,谢铭舟自是帮上一帮。

    山间果然也有几间寺庙,却是人少庙小,最大的一个庙也只有三个僧人,且面黄肌瘦,在这乱世当中,自已都吃不饱,谁还会有那闲心余力来礼佛参禅?还有一间道观,有两个道人,但都不入先天,一看就知不是得道之人。

    这日谢铭舟翻上一座山峰,眼前突然一亮,看见一弯湖泊。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四山环绕之中,这汪湖水就象一块碧玉,显得那么青翠,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一层层缓缓荡漾出去的水波,就象轻轻拂动的绸缎,几条鱼儿蹦出水面,溅起几朵水花,湖泊四周绿树青山,尽管谢铭舟这几日见惯了山水,也忍不住要赞叹起来。

    来到山下,谢铭舟沿着湖边缓缓而行,湖水清澈,草木清新,令他不舍离去,索性就在湖边树林里,找了一处干燥的地方,打坐修行。

    傍晚时分,谢铭舟站了起来,向湖边走去,想看看夕阳下的湖景,还没走到湖边,就听到有人说话,神念一动,却是两个农人在湖边安笼子捕鱼,他走过去和那两人闲聊起来。

    这两人是两父子,就住在湖边不远处,主要还是以种植为生,偶尔捞点鱼虾,捕只小兽,在这湖边住了三家人,都是沾亲带故。

    谢铭舟问他可曾听过有道人出没,那年老的农人道:“从来没有看见过,只是听说早些年有个道士住在那峰顶,但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边说边指了指东面一座山峰。

    谢铭舟看了看那座山峰,峰倒不是很大,只是高耸且险峻,他问道:“可有路上下?”

    那农人道:“没有,路只到那山脚下,那山太陡,人爬不上去。也从来没人会到那上面去。”

    眼看天色已晚,两父子准备回家,请谢铭舟一起到家里歇息,谢铭舟道:“我就在这湖边打坐即可,明日一早就要走,不必麻烦。”那农人见谢铭舟无意,又客气了一番,方才告知而去。

    次日太阳初升,鸟雀欢鸣,谢铭舟醒转过来,也没什么东西要收拾,拍拍屁股便去东面那山峰。不多一会就到了山脚下,也不停留,就往山上爬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