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5 章(第1/4页)  中国近代爱国名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号子民,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革 命民主主义者。早年,他曾经是清末的翰林。1898年从北京回到家乡浙 江绍兴,担任绍西学堂监督 (即校长),这是他在新式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 开始。1902年,蔡元培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 “爱国学社”,又与蒋 智由等创办 “爱国女学”,蔡元培并在“爱国学社”任教,积极宣传民主革 命思想。1904年与章炳麟、陶所章等组织革命团体光复会。次年加入孙中山 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投身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还参加过秘 密研制zhà弹的活动。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第一任教 育总长,发表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这是他力图把清朝留下来的封建教 育变革成为资产阶级教育的一个纲领。      在这个 “意见”里,蔡元培批判了“忠君”、“尊孔”等封建教育思想, 指出: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必须删去,“以打 破二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他主张进行军国民教育 (即体育),实利主 义教育 (即智育),为建立“强兵富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服务;主张按法 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这 些在当时都具有反封建的现实意义。他同时提出的关于世界教育与美感教育 的主张,虽然有合理的成分,但其指导思想是唯心主义的,是为了追求一个 无时间空间的形态,其实并不存在的“观念世界”。蔡元培主持教育部期间, 还提倡chéng rén教育,增设社会教育司;特别注重改革高等教育,发布“大学令” 等等。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动摇,辛亥革命果实为北洋军阀头子 袁世凯所窃取, “中华民国”名存实亡,蔡元培流亡国外,他的教育制度的 方案也被束之高阁了。      1917年 11月4日,蔡元培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到校视事。当时的 北京大学十分腐败。在新文化运动迅猛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变革现状的 要求日益强烈、反动军阀黑暗统治的形势下,蔡元培艰难地实行着他的教育 改革的主张。      蔡元培整顿北京大学自文科开始,因为文科中封建势力最为严重,而改 革文科的又 “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建立一支具有真才实学而又 热心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这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陈独秀任文科学长后,胡 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也先后到北大任教,这样在北大的文科教员中 就形成了一个以陈独秀为首的革新派的阵营。蔡元培把大学看成是 “囊括大 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因此他广罗人材,不少知名教授,新派人物在北大 文、理、法科担任教学工作,同时辞退了几名无学问,专门混饭吃的外籍教 员,这使得北大的教师队伍更为充实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教员

    人数也有很大增加,1918年有教员217人,为1912年的4倍。      蔡元培十分重视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管理体制上作了些 改革。这以前,学校的一切校务都由校长及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官员决 定。蔡元培到任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权力机构。评议会由各科学 长和教授中选举产生的评议员组成,校长是评议会的议长,学校的一切重大 事情都由评议会通过。各系设立教授会,“由各教授系所公举的教授会主任, 分任教务”,负责全系的教学工作。同时设立各种委员会,负责学校的各项 行政事务。蔡元培实行让懂教育的专家、学者参与学校的管理的办法后,一 扫封建社会那种腐朽、没落、专制的 “官学”风气,在教育史上是有进步作 用的。      在教学思想方面,蔡元培主张百家争鸣,兼容并包 (把内容不同,甚至 完全相反的思想,学派都包念进来),他说: “我对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