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0 章(第2/4页)  中国近代爱国名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洋务派认为,当时 “东西各国日益强盛,中土一 无所恃。”要想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状况, “造就人才”,“实为中国自强 根本”, “当务之急”。为了培养洋务人才,他们提出,一、变通“考试功 令”。李鸿章说:“小楷试帖,太蹈虚饰,甚非养人才之道。”二、设立“洋 学局”,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他们认为, “洋学实有逾于华学者”,所以应 该取彼之长,益我之短,择善而从。他们本着“变器不通道”的原则,在“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提倡 “西学”学习西人所擅长的“测算之 术,格致之理,制器尚象之法”以及 “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而且认为  “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士所及。”所以仿 照西方学校在上海、天津等相继办起了新式学校。洋务派的 “新教育”主要 有两个方面:      第一、创建新型学校      洋务派建立的新型学校有外国语学校、工业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鸦片 战争以来,清政府在外jiāo活动中,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所受损失极大,为 了改变这种状况,急需培养中国的翻译人员。这是清政府决定建立外国语学 校的主要原因。外国语教育当时叫方言教育。主要有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 言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等。洋务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中看到,中国的军备武装远不及西方先进,他们主张:“师其所长,夺其所 恃”,改变那种 “制于人而不思制人之法与御寇之方”的懦夫思想。他们所

    说的 “制人之法与御寇之方”,就是购买和制造轮船、qiāngpào,从而建立制造 军火的兵工厂,如上海机器制造厂,福建马尾造船厂。为了培养技术人员, 在工厂里附设了工业技术学校。洋务派认为,要想 “靖内患,御外侮,非讲 求兵制不可”, “整顿陆营则内患不作,整顿水师则外寇不兴。”从这里可 以看出,洋务派军事教育的目的,既有 “靖内患”镇压人民革命的一面,也 有 “御外寇”,反对外国侵略的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结果是“攘内”有 功, “制夷”无力。      上述各类新型学校的建立,是中国新教育的萌芽,是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在中国实施的先声,为中国以后建立新学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也是有一定影 响和历史意义的。      第二、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是洋务派 “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要熟悉西方 情况,学习西洋的科学技术,只在国内办学还不够,需要到外国去耳闻目见。 曾国藩、李鸿章于同治十一年上书清廷,奏请派“志趣远大,品质朴实、不 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的聪颖子弟去美国留学。按照他们的计划,自1872 年至1875年每年派30名幼童出国,4年共120名,15年后逐年回国。学习 的科目主要是军政、船政、步cāo、制造。我国著名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这一 批留学生中的一员。这是中国近代派留学生的开始。      1881年,留美学生监督吴子登以学生沾染洋气, “他日纵能学成回国, 非将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为理由,几乎将全部学生召回,留下继 续学习的仅10人而已。      光绪二年沈葆桢、李鸿章又请求派学生到欧洲留学。他们在 《闽广学生 出洋学习析》中提出:“清于闽广前后堂选派学生分赴英法两国学制造驾驶 之方及推陈出新练兵制胜之理。”按照规划派30名学生出国,去法国学造船, 去英国学驾驶,学习3年,期满回国任用。     洋务派派遣留学生的目的是培养办洋力的人才,用以巩固清朝的统治, 但出乎封建统治者的意料,除出现少数洋奴外,大多数成为爱国的知识分子。     综上所述,洋务派的 “新教育”自同文馆建立以来,虽然创办了一些新 型学校,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