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天下霸业征途(第1/2页)  十国霸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说来不可思议,王政竟从阿珠的口中得知了晋国公将近一生的岁月。

    晋国公翁老,名承赞,字文尧,祖籍京兆,曾祖翁轩于唐元和间入闽为官,居漳州。祖翁何,官检校散骑常侍,迁居莆田兴福里竹啸庄。父翁巨隅,为荣王府咨议参军,累迁少府监,因购田筑宅福唐县万安乡,遂举家迁往漆林。

    翁承赞于唐大中十三年生于莆田竹啸社,乃簪缨世家,父翁巨隅特建漆林书堂课子。承赞励志好学,才藻优瞻,立志功名。

    唐景福元年翁承赞赴长安应试,初考不利,继续留滞京师候考。唐乾宁三年,翁承赞名登龙榜,并以最年少进士被选为探花使,出席曲江杏园盛宴,名动公卿。

    翌年,翁承赞鹏程再奋,又擢博学宏词科,不意未获美职,仅授京兆尹参军,为九品卑职。由于翁承赞学问渊博,文词清丽,朝贵众誉。

    当时藩镇割据,地方军阀与朝廷掌兵权的南c北司权要内外勾结,翁承赞深以为忧,曾上章抗言:“方镇交结权幸,终必误国。”翁承赞因此赢得朝野赞许。

    留京都多年后,翁承赞羁自觉无补大局,萌生归意。

    唐天复二年,翁承赞由陕西周至县县令调任秘书郎c左拾遗,见不少孤老沦为乞丐,顿生悲戚之心。于是上章谏议曰:“天下残疾老稚无所依怙者,何忍听其沦落,宜加赈恤。”唐昭宗从其议,颁行天下设立养济院。

    当时唐昭宗欲笼络闽地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翁承赞作为闽籍朝臣,又有才学,无疑是个合适人选,遂于唐天佑元年,以右拾遗奉诏,赐以锦衣,赴闽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翁承赞在文明殿披旨受命,红案舁麻,鸾奏八音,甚为隆重,并蒙赐锦衣以壮行色。

    翁承赞到闽后,备受王审知礼遇。其诗《甲子岁御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云: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此身替与交亲好,今日还将简册回。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鱼台。”

    王审知欲加挽留,翁承赞虽感知遇之恩,因朝命在身,即回长安复命。

    唐天祐四月,朱温逼迫唐哀帝李祝禅让,自就帝位,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府。最初,朱温对归顺的唐朝旧臣颇示笼络,擢翁承赞为谏议大夫。

    王审知为求闽中政局安定,向朱温上表纳贡。朱温提高礼遇,以礼部侍郎萧顷为册封使,册封王审知为闽王。翁承赞曾经使闽,与王审知有旧,故命为副使,再次赴闽。

    翁承赞此行,看到王审知“一千年改江山瑞”c“晋文事业不寻常”治闽业绩,百姓安居乐业,归闽之志更为迫切。

    翁承赞与萧顷回京复命谢恩,朱温以其抚辑闽疆有功,提升为御史大夫,加左散骑常侍。然而,翁承赞见朱全忠日渐骄恣凶悍,滥杀文人学士,难与为治,毅然致仕返闽定居养老,时年六十。

    王审知获悉翁承赞归闽定居,大喜过望。他赏识翁承赞相才,恳邀其出山辅政,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封其晋国公,赐其乡曰“文秀”,里曰“光贤”,漆林庄曰“昼锦”,以示恩宠。

    翁承赞为相,悉心辅佐闽政,极力建言整饬吏治,轻徭薄赋,不辞高龄,为王审知出谋献策,协助治国安邦。

    翁承赞看到许多人才只能从招贤院中吸取,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便向王审知提出在前朝“四门学”(经c史c哲学c文学)的基础上,在福州城内留晖门外孔庙内“又拓四门学”,以教闽士之俊彦栋梁。

    不仅如此,王审知还号召各地广设庠序,府有府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使少年得到良好教育,学有成就的人得以深造。

    王审知入闽后,不少将士没有文化,虽然他们英勇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