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是非成败因果(第1/2页)  十国霸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虽然王政是闽国公子,而翁老只是退休的闽国宰相,如今不过是王政的随从先生,但是面对翁老的絮絮叨叨,尊师重道的王政始终没用有将不满的情绪表现出来,更不敢中途打断翁老的话,即使翁老的话本是身就是断断续续的。

    从翁老的语气用词中,王政感受到,翁老显然更偏爱先王在世时的闽地。而翁老对王审邽父子治理下的泉州,还是给了充分的肯定。

    当时,中原战乱频仍,闽国偏处一隅,相对稳定。王审邽任泉州刺史期间,为招揽礼待入闽避乱的唐故公卿文士,于泉州西郊南安县唐安乡修文里建招贤院,接纳一大批中原流亡人士。招贤院设立后,大批中原士族和文化名人为避乱而相继入闽来泉。泉州一时文人荟萃,蔚为海滨邹鲁。

    招贤院地依大小二潘山,南临黄龙溪,一条古大道从北面穿过。院内筑有馆舍c亭轩c水榭等,与周围苍松翠竹相映成趣。王延彬主政泉州后,逐步完善招贤院规制,使其规模与条件不断得到提升。衣食住行无忧的文人名士在此处探讨学问,切磋文章,他们中有不少人在这里创作了大量佳篇。

    与此同时,王审邽着力发展农业生产,倡修水利,鼓励垦荒,流民还者假以牛犁,完其庐舍,终使五谷丰登,政通人和,民心安定,人口骤增。尤其大量随光州军入闽的中原移民,也带来了各自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融入当地而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王审邽实行招怀离散的政策,遣人将背井离乡的泉州籍流民陆续召拢回乡,凡从外地返泉者均借给其耕牛及犁耙等农具,帮助和鼓励其到小溪场c归德场等山区开垦梯田,重事农桑,发展经济。对房屋损坏不能栖身者,还协助他们修筑住宅,使之安居乐业。

    王审邽一生笃信释老之教,崇信为善纳福因果,舍财修建大量寺院,著名的有如城西隅清果院,供租谷二十余石,金地院在晋江兴贤里,有寺产田地六百余亩。王审邽还重建了开元寺,佛殿c钟楼c经楼逐一落成。

    开元寺大殿正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

    天祐元年,王审邽逝世,留有四子,分别是长子王延彬c次子王延桢c三子王延美c少子王延武。王审知命大侄儿王延彬代理泉州刺史,那一年王延彬年仅十九岁,第三年王审知实授王延彬泉州刺史之职。

    王审邽主政泉州时,王延彬即协助其父处理政务。

    王延彬自幼耳濡目染父辈们礼贤下士c勤政爱民的风范,秉承父辈先前既定的政策,兴文重教,政通人和,并能省刑惜费,轻徭薄赋,鼓励农耕,着力发展农业生产,五谷岁岁丰登,百姓称道。

    位于晋江上源支流西溪流域的小溪场和位于木兰溪流域下游的莆田县适宜发展桑麻。王延彬鼓励这些地方种植桑麻,桑麻业一时呈兴盛之状,促进了布帛纺织手工业的恢复和成长。其中,尤以锦c绢c纱c绸之类的匹帛,成为泉州上贡与外销的一大优势产品。

    王审邽和王延彬父子治理泉州,致力于建立造船业和航海业,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既鼓励本地商船走出去,更欢迎外国商船开进来。因为管理规范,远洋商船进出泉州,即使遇上惊涛骇浪,也都能安然无恙,王延彬也因此而有“招宝侍郎”的雅号。

    为加强对海洋贸易的管理和保护,王延彬还在其衙门内设置了海路都指挥使和榷利苑使两个专任官吏。海路都指挥使主管保护海上航道的安全事宜,榷利苑使则负责主持海上贸易业的运作。为保境安民,王延彬还曾多次修筑城墙。

    由于藩镇割据,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