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火焚烧了整个报社,报社老板兼总编袁文重伤。
耿浩去医院看望受伤的袁总编之后,了解到了两件事情,一好一坏。
好事就是《射雕英雄传》已经小火。
连载《射雕英雄传》之后,《海峡报》的销量并没有猛增,但是却在缓慢增加中,一天多一两百份的销量,那么十天就是一两千份,对于一个发行量只有几千份的小报来说,这一两千份销量的增加,那就是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这已经是捅破天的事情的了,于是报社就意识到了问题,最终他们确定销量的增加是因为《射雕英雄传》的连载。
确定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报社的发行并非是耿浩印象中的:“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狮城的报纸除了直接订阅的,都是在发行商会下属的报摊上售卖。
《海峡报》几乎就没有几个订阅,几千的销量都是来自与报摊的售卖,而且大都集中在慈云山附近。
狮城人爱买报纸,一些有钱人经常订几份甚至十几份乃至更多的报纸,就是一般的上班族,通常也会买一两份报纸,在小巴上看或者回家蹲坑时看。
以至于造就了狮城八千多万人一天能够卖出将近四千万份报纸的奇景。
但即使如此,肯定也是有人不买的。
而且不同地区居住人口成分的不同,购买报纸的比例也是不同的。
翠云山不要看只和慈云山相差一个字,但一个是富人区一个却是穷人区。
翠云山是富人区,很多狮城大富豪都住在翠云山,但是整个翠云山的人口却并不多,也就刚刚过万,但是这里每天订阅的报纸数量超过五万份,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人订五份报纸。慈云山就正好相反,这里是穷人区,人口密集,有着将近五十万人,但是这里每天报纸销量不会超过十万分。
所以很多报纸都是传阅着看。
就像是李建龙,他几乎从来都不买报纸,但是他从来不缺报纸看,甚至还能够把报纸拿回家。
《海峡报》最主要的发行区域就是慈云山,差不多每天能够售卖出两千份,占据全部销量的一半。不过真正读过《海峡报》的人,可能超过一万人。
这一万人中可能会有三分之一只看看新闻什么的,但也有比例不低的人只看故事小说。
《射雕英雄传》第一天的阅读人数或许不高,但是基础大了总有千人,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千人第二天继续看的或许少了十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但是也有新来的,同样第三天也会有人第一次看到《射雕英雄传》,结果就是看道《射雕英雄传》的人越来越多,毕竟是地球经典,还是有不少人喜欢。
后来才关注道《神雕英雄传》的读者错过了开头,当这些错过开头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们在想找之前的报纸看就会越发的困难,毕竟报纸在减少,于是就有人去报摊上去找这些旧报纸,人多了,消息自然会反馈到了《海峡报》。
所以他们自然能够确定销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神雕英雄传》的连载。
报纸销量的增加,报社上下都很高兴,但是这样的消息并没有反馈到耿浩这里。毕竟销量增加百分之二十,并不意味着收入就会增加百分之二十,事实上报社收入增加是有限的,还需要等一些时间,收入增加才会和报纸的销量匹配起来,既然收入增加的有限,报社就没有想过给耿浩增加稿费。
所以耿浩也就没有能够通过报社获知《射雕英雄传》小火。
加之他也没有主动去关注《海峡报》的销量是不是增加了,所以他也就不知道《射雕英雄传》已经小火。
直到报社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