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七百五十七 公孙瓒的原则(第1/2页)  白马掠三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后汉书公孙瓒传》:“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襄贲励德,维城燕北。狂沙文学网仁能洽下,忠以卫国。伯疏犷,武才猛。虞好无终,绍势难并。徐方歼耗,实谦为梗。”

    大致意思,说的是公孙赞此人有勇无谋,心狭窄,而且刚愎自用,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将尚且马马虎虎,做一方的首领人物绝对是不合格。

    这一点,貌似也是后世许多人,对公孙瓒的基本印象。

    貌似,公孙瓒,不怎么强啊!

    潜意识里面,估计很多人会这么认为。

    但是,千万不要小看那些在历史上打酱油的角色,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名字的人绝对没有平庸之辈。

    之所以他们最后会沦为酱油党,那是因为与他们生在同一个时代的那几个人太妖孽了:曹cāo)、刘备……无一不是雄才大略之辈!

    公孙瓒便是如此,打了半辈子仗,杀了半辈子人,他做过很多对事,也做过很多错事,赫赫功绩和白骨堆砌的战场,荣耀光照了他的一生。

    无论功过,他的战绩,和作用,还是不容磨灭的。

    幽州,作为汉朝最北边的地方,由于这里毗邻北方各少数民族,因此幽州的故事,既离不开帝国朝廷,也离不开与外族的分分合合。

    对大汉帝国的历任执政者而言,幽州无疑是让他们最头疼的一块国土之一,因为这里有着最为纷乱复杂的势力。

    东汉末期,跟幽州有关的最主要两个少数民族,是乌桓和鲜卑。

    这两个民族,都是殷商时期一个叫“东胡”的少数民族后裔。

    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冒顿带兵消灭了东胡,据说东胡剩余的族人分别逃往“乌桓山”和“鲜卑山”,并从此繁衍生息,他们也以各自的山为族名,乌桓族和鲜卑族就这样诞生了。

    西汉时,部分乌桓人开始内迁。

    不过,外族毕竟是狼子野心。

    这些内迁的乌桓人尽管曾经长期受到汉朝的庇护,但是并没有真正感谢过汉朝给予他们的帮助,三郡乌桓实力最强大,经常带领其他各个小的内迁部落参与抢劫郡县,甚至勾结叛党发动叛乱。

    但是由于东汉末期帝国统治力衰退,根本无力顾及这些乌桓人的胡作非为,所以他们相当肆无忌惮。

    当然,乌桓也不都是这样,内迁的乌桓人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被汉朝征为士兵,他们一般都驻扎在幽州的各处边防,零散的被编制在很多部队中,时常会被派遣抵抗乌桓或鲜卑人的入侵。

    因此可以这样说,到东汉末期,乌桓族还仍然处于极度零散的分裂状态,一部分留守塞外故土,后来融入到鲜卑族之中,另一部分内迁,零散分布于幽州的各郡县,有的跟别人抢汉朝,有的跟别人保护汉朝。

    鲜卑的况比乌桓好很多,北匈奴没落后,鲜卑占据了原来匈奴的故地,乌桓内迁后,鲜卑又占有了他们的土地,鲜卑族因此而逐渐强盛。

    不久之后,鲜卑就出现了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檀石槐。

    他统一了鲜卑原来零散的各部落,把鲜卑的实力推向顶峰。

    檀石槐死后,他儿子和连率领的鲜卑又一度陷入了半分裂状态,檀石槐的孙子步度根虽然继位,但他的另一个孙子扶罗韩拥兵自重,称霸一方,而原本弱小的轲比能部落又逐渐强大起来。

    汉朝这边首先出场的标志代表人物,便是公孙瓒。

    他本是一个举孝廉的小小郎官,逐渐混到了涿县县令的位子。

    当时凉州发生韩遂、边章叛乱,朝廷准备征发幽州的乌桓突骑兵三千人,由公孙瓒率领前往凉州平叛。

    公孙瓒跟这只三千人的突骑兵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