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番外三 此心安处是吾乡(上)(第1/2页)  北朝女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二十三年前的一个冬季,陶弘景已从庙堂上急流勇退,游遍天下山水,看中了钟灵毓秀的茅山,在此隐居了下来。他自号华阳居士,在茅山上过起了两袖清风c逍遥自在的修道日子。

    冬日赏雪,夏季乘凉,秋天看红叶,春饮百花露,过了多年的逍遥日子后,陶弘景觉得山中岁月虽静好,却冷清了些,遂想着把上清派一脉发扬光大,招几个小徒弟调教调教。

    那日雪后,陶弘景拎着酒壶下山,去山下的猎户朋友那里蹭吃喝,走到山脚下的小寺庙前,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一个小红点儿格外醒目。

    走近一看,居然是个襁褓,打开一看,里面包着一个孩子,小脸冻得青紫一片,却静静地也不哭闹,只有乌黑的眼珠盯着陶弘景打转。“这帮和尚们,整天说着慈悲,怎么人送在寺前,都不收的?”他望着寺门紧闭的小庙,鄙夷地想。

    转头看这孩子,陶弘景又嘿嘿一笑,想着收徒弟,就有人送来了这个小娃娃,看这襁褓是上好的红缎,暗处还绣着御赐的标记,普通人家是用不了的。只是不知道这家人发生了什么变故,竟然把小孩子抛在这荒郊野外?襁褓旁,散落着一行凌乱的足迹,看样子,送孩子的人走得十分匆忙。

    陶弘景抱起孩子,在他冰凉的小脸蛋上摸了摸,“就收你做茅山上清一脉大弟子,法号,嗯,清辞怎么样?”襁褓里的小娃娃一声不响,只有眼睛里还剩了一些活气,在冰天雪地里待了大半天,生命力真够顽强的。他将孩子揣在怀里,去了猎户家。

    猎户家的娘子看着常来的老道士怀里滚出来个小娃娃,大惊小怪道:“这是仙人生的小娃娃?长得真好看!”陶弘景美滋滋地一捋胡子,“非也,非也,这是我上清一脉本代的大弟子,以后可是要靠他撑门面的。”

    在猎户家吃饱喝足,陶弘景又牵了一只刚下崽的母羊上山,小娃的口粮问题总算是解决了。虽然从未带过孩子,但陶弘景觉得清辞一定是个省事的小娃,从来不哭不闹,饿了就拿乌溜溜的眼睛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栓母羊的羊圈,意思是,要吃奶了。

    清辞长到三岁,出落得愈发粉妆玉琢,如雪娃娃一般,只是平时话少,小小年纪一脸面瘫样,陶弘景每每看着他那一张冰块脸,都会痛心疾首地怀疑,那年在雪地里待得太久,是不是将这个小娃的脸冻坏了,怎么不会哭也不会笑的?

    好在小娃的脸虽然“冻坏”了,脑子却没有坏,还天资聪颖,三岁学道,不到十岁,便将上清一脉的主修科目学了个遍,画符咒尤其厉害,小小年纪就能够双手并用,一笔朱砂画到底,游龙走蛇,将最难的“破地狱咒”一气呵成。

    这些年里,陶弘景又陆陆续续捡了不少孩子上山,大部分是家里养不活的孩子,自愿跟了陶弘景出家,好歹有口饭吃。茅山上,渐渐热闹起来,后来的孩子们都对这个天赋极高又勤奋刻苦的大师兄崇敬万分,只有两个例外:

    一个,是师父收的第二个徒弟,清音。还有一个,是自己十二岁下山游历时,师父“拐回来”的世家小姐,清慧。

    清音自小在茅山长大,和清辞相处的时间最长,这个师妹,大概岁起就立志要嫁给大师兄,她对清辞,是热烈万分的爱慕,清辞去哪里她就去哪里,清辞学什么,她也闹着要学。以至于清辞稍微懂事一些后,看着她灼热的目光,总会下意识地绕道走。

    另一个清慧,据师父说,是高门大户的嫡出小姐,师父见她如笼中困鸟一般,十分可怜,带回来做俗家弟子,十五岁后,还要回去的。

    虽然出身十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