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9章 东沙学堂(第2/3页)  劫逆乾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果不是十分必要,不能随意翻动,尤其是《沙·志》,当初封存之后,任何人都不得翻弄。

    只可惜,王常林的好奇心太重,每当夜幕降临,东沙学堂守梗之人大客随的时候,他就潜伏进去浏览。

    甚至,每天早上在练武场的早课都会被耽搁,因为晚上睡觉的时间太短了。

    在《沙·志》当中记载,东沙古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有人曾经在《饮马长城窟行》中写到“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并且在《经破薛举战地》中也提到“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可见当时作为战略要地的东沙,到底经历过多少残酷的战争。

    东沙的地域地貌也很奇特,南有马耳、石人两座大山,传说还与二郎神有些关联,北有常山天险。

    当年苏轼密州出猎的时候就在常山,上古五虎上将赵子龙也沾了常山的名,可谓是人杰地灵。

    李显在《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所描述的“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其中的龙说的是龙城,而沙就是现在的东沙,因为后期龙城一分为二,成为了现在的东沙和西沙,不过也足以说明东沙在和平时期是一个非常适宜人居住的地方。

    不过,后期李隆基在《平胡》写到“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想必大家也能想象到当年东沙战乱的惨烈。

    王常林回想起这些记忆,接着就直奔东沙学堂而去。

    当初他临走的时候没有来得及收拾,这些都是代表着东沙古镇这么多岁月的痕迹,他一定要带走。

    当王常林来到东沙学堂的时候,竟然吃惊的发现,这里非常整洁。

    没错,就是整洁,仿佛被人打理过一样,没有外面那些房屋那么多荒草,那么残败。

    青石小路,细雨蒙蒙。

    是的,这个时候突然下起了小雨。

    雷隐隐,雾蒙蒙。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王常林差点掉出眼泪,这可是他的故乡啊!

    他从一个孩子走到今天,经历多少困苦与磨难,在他的生命中,花儿还会再次盛开吗?

    王常林踏过这些青石,推开那扇破旧的门,门没有上锁,径直走了进去。

    东沙学堂其实就是一间古屋罢了。

    里面也很整洁,很安静,一尘不染。

    真的有人打扫过。

    王常林扫视一周,确认这里没有人。

    不过,一本书却正视在自己眼前。

    王常林走过去,一眼就发现,正是自己脑海中所想的那部《沙·志》。

    而且,《沙·志》是被翻开的,正好翻阅到其中的一个章节——《沙·志·剑客》。

    这一个小章节,王常林当初也粗略浏览过,不过当初并没有认真仔细的去阅读,现在想想,难道这里有什么隐藏的秘密。

    王常林直接坐下来开始翻阅,上面是一个故事,很简单的故事。

    故事上说,从前,有个剑客坐船过东沙河的时候,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河里,他一点也不着急,不慌不忙的拿出匕首在船上刻了个“早”字,船家催促剑客捞剑,但剑客摇着头示意船家继续前进,上岸之后剑客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船家马上回去寻找这柄宝剑,不足一丈水深的东沙河,却再也找不到这柄宝剑了。

    这段故事就这么长,没有头没有尾,没有丝毫的逻辑可言,但是关于剑客的描述只有这些,王常林一头雾水。

    不过,王常林还是继续翻阅了下去,并且在《沙·志》后续一些内容的时候,才慢慢捋清楚其中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沙·志·金水》中记载,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