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六章:与民同乐(第1/2页)  我爹孙仲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待祭祀之礼完毕之后,孙亮就要散胙。

    所谓散胙,就是分发祭肉,酒水与百官众人。

    凡与祭者,无论亲疏,都依次受福,只有次序之先后,并无礼遇之厚薄,此先人之泛爱众也。

    受胙者把祭肉当成一种恩赐,一种福泽,一种荣幸。

    在之后,整个祭祀就算完成了。

    孙亮就可以率领百官回宫了。

    回宫之后的孙亮依然没有闲着,而是命人在建业的子罗二城内搭建长达数里的食台,食台之上摆放了众多糕点,牛,羊,米粥等食物。

    食台一旁还有专供歌妓,舞妓表演的舞榭歌台。

    食台的边角还有许多竹柱,每个竹柱之间都有固定的距离。竹柱之上则悬挂着一盏盏彩灯。

    很明显,孙亮准备在这天晚上与民同乐,共度良肖,共赏明月。

    刚刚回到宫中的孙亮,稍作休息片刻,便来到了光禄寺,督促众人置办食物。

    孙亮还亲自动手为厨师们演示元宵的做法。

    元宵被固定作为习俗食品,还得到宋朝时期,元宵作为华夏的美食之一,制作简单,美味可口,花样繁多。

    孙亮可以制造出来,让吴国的百姓提前品尝到美食。

    况且元宵这种食物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相传,此食物起源春秋楚昭王时期。

    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漂浮于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楚昭王取之品尝,发现味道甜美,是难得的佳品。

    楚昭王询问众人,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

    孔子言道“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

    光禄寺的厨师们很快就学会制造元宵的方法。

    孙亮下诏,多制此物,于晚上之时与民共食,同时孙亮还下诏,把此物赐予武略院,修政院,太学院,太医院等等诸多院落的学子分食。

    这可是皇帝亲自发明制做的元宵,虽然一个元宵不值啥钱,但贵在情义珍重。

    这些院落的学子们,将来都是孙亮的嫡系,是孙亮爪牙,给予他们恩赐,也是孙亮的份内之事。

    当这一个个元宵交付到诸位学子手中之时,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黄皖后来奏报,说是有位学子听说这是皇帝亲自做的元宵,感激涕零,不舍得吃食,将其用密封的瓷器储存起来,放置在明亮之处,每日参拜纪念。

    而这件事被孙亮知道以后,不但嘉奖了他的忠心,还将他的存放之法普及到整个吴国。

    这个原本在历史上不见记载的学子,被孙亮提拔为黄门郎,成了用瓷器密封保存食物的始祖。

    当然这都是后话

    此时的建业城百姓也没有闲着,家家户户,纷纷开始张灯结彩,于集市之上,争相购买过节所需的货物。

    子,罗二城之中,大道两旁的店肆林立,车马粼粼,人流如潮,不远处隐隐传来商贩颇具穿透力的吆喝声,偶尔也能听到马匹的嘶鸣声。

    川流不息的行人,那一张张恬淡惬意的笑脸,无不反衬出建业民众对于佳节良日的期待与愉悦。

    迟暮的夕阳渐渐落下,黑暗笼罩了天空,百姓们顺势点燃筹备已久的灯火,驱散了黑暗带来的恐惧,也驱散了整个漫长冬季的沉闷和严寒,

    借此点灯之意,寄托新的一年能够红火,温暖。

    旋即,食台之上的花灯,也被宫中内侍点亮,

    百姓看着食台之上丰美的食物,嘴里不停的吞咽口水,但又因那是皇帝摆放的物品,所以众人也不敢靠前,只是远远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