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梅县今年冬季比以往年更多几分寒霜,不知是否是白衣游侠儿入江湖,还是冬季本该如此,整座小县都少了一份喧闹气氛。
秋梅县私塾乃是权贵人家才可上得起,因秋梅县是外乡游人游玩圣地,县老爷自然水涨船高便请了翰林书院有名先生来此教书。
此时在私塾百无聊赖,看着远方的柳青山在想着此时的罗安走到那里去了,这厚脸皮的安子是否会被江湖人们痛打?
随即遥望远方的柳青山缓缓转头不在想罗安,坐在蒲团之上听着先生的圣贤书,柳青山只觉比自己看的差了十万八千里,讲出的道理也是比自己悟出的差了些许火候,或许是每个人对书的见解不同不能大同小异。
私塾先生说完圣贤书所讲道理,闲来无事就说道:“当年陈国铁骑踏遍中原六国之时,六国无数江湖人一个一个慷慨赴死,江湖人自诩为江湖风骨,在我看来实则最愚蠢,自私几十年武道修为无辜送去,倒是不如投奔边疆增防国力!”
在秋梅县这座小县,那私塾先生可是天下第一书院翰林书院的读书人,说得讲学道理儿那可就是天底下最大的理儿,毕竟一统中原之后六国江湖气儿涌入陈国,所以陈国江湖气儿也最为鼎盛,便有听着心生不满的私塾弟子也是不敢起身言语,唯有平时在私塾从不与其他弟子结伴赏梅境的柳青山,此时突然站起。
柳青山神色并无嘲讽只是温文尔雅慢慢提出疑问,尤其说到最后一句加重语气不在温雅。“先生可知何为江湖风骨,若是别国铁骑马踏陈国,我辈读书人当真敢在数万铁骑面前不失风骨慷慨赴死?”
老先生听后随即一愣,好似从未有人敢如此当堂顶撞他,有些恼羞成怒随后老脸憋的通红,在私塾众弟子面前一直保持的儒家风度也在此刻,被一句粗话打破。
“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柳青山转身对说书先生鞠了一躬却又摇了摇头。
当所有人都在震惊回味柳青山的胆量与诗句意思,这位儒雅读书人却已经转身离去。
所有读书人信奉的翰林书院,就好像佛门僧人信仰大佛,道教信仰老子,儒家信仰圣人一般,但此时此刻竟有一县读书人公然顶撞翰林书院大家先生。
事后此事在秋梅县流传甚远,并在整座盛产士子的江南道都广为流传,在江南道鱼水之乡的富饶之地,几乎有两拨人为这位年少读书人的壮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这位读书人有辱师长理当罚,一方认为难道师长就不会出错?我们陈国翰林书院读书人就可侮辱江湖武人?两拨不善于拳脚的读书人几乎打了起来,甚至一时间扯到了六国仇恨局势不可开交,几乎同一时间江湖人们夸赞这位读书人的言辞竟多过讨论那日大高山一跃而下的武道宗师。
这一切的一切却只是清雅儒士的“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若是教书先生如此侮辱圣贤书所教御人之道,那么我辈读书人并非看书人,这书不读也罢
一时间这座县城私塾所有人都为这柳青山名句而自豪,但也有觉得私塾先生自古便高人的一等的百姓觉得柳青山做错了,但几乎秋梅县人人都可道上这么一句“欲语还休,却道天亮好个求。”
也正是那天私塾先生气的回家便一病不起,县老爷碍于民心所向也不好言语什么,倒是写信传入翰林书院一个劲儿的道歉,可这秋梅县武人便愈发看不起县老爷,县老爷有苦不能言唉。
柳青山离开私塾后,并未回家说完这句话便独自一人去买了葫芦酒,又走去那日秋梅林,只是再无白衣少年郎,柳青山笑着说:“若是罗安这厮在,指不定要嘲讽我,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大才子。”
事后柳青山回到家父母虽是用了大板伺候了柳青山,但也有些愧疚,毕竟看着自家孩儿名声鹊起,毁誉参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