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7 章(第1/4页)  蒋介石王牌悍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万,将来只减到三百四十七万,仍编九十个师,这和在政协报告中的数目比较,多出了一百六十七万。即去掉机关学校,仍然会多出很多,那就是所谓兵工总队,成为正规军的后备队或补充队。这是违反政协决议和整军方案中复员计划的,因这既不能减少国库开支,且将保持额外的一部分队伍,完全与复员精神相反。”这里说的额外部分队伍,应是指扣除机关学校人数后额外的数十万特种兵及勤务部队。  其时虽值和谈时期,但是1月中停战以前,国共是关外大打关内小打,停战之后依然摩擦不断,对于究竟应该裁军整编与否,guó mín dǎng上层意见有异,白崇禧认为内战不可避免,公开反对整军,一般国军将领也态度消极,不过蒋介石和陈诚却持支持态度,陈诚因此还得了个“整编狂”的绰号,可是他做事又不能一碗水端平,于是搞得怨声载道。遭撤裁的官兵得不到妥善安置,令军人有鸟尽弓藏之感,造成军心浮动。1947年3月,由遭撤裁的数百名高级将官组成的军官团在南京学习期间带头闹事对陈诚发难,酿成著名的“中山陵哭灵”事件,此是后话。  1946年2月中下旬,国军各军师长们云集南京,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召开的军队整军复员会议,会后,国军整编于3月陆续展开。按照国共的整军方案,国方拟分两期,分别以一年和半年的时间完成整编,第一期以陆军按军师单位,军缩编为师,师缩编为团,或先缩编为旅的方式进行,即把一个军(指三师制军,下同)三师九团制整编为三旅六团制或二旅六团制。第一期整编本来预计分三批在1946年8月底完成,但是后来内战全面bào发而中断,完成整编的仅为陇海路沿线和长江以南的约57个师。  2、一个整编师究竟有多少人  那么整编师究竟有多少人呢?这个问题似乎说法不一。  二史馆有一份档案资料《陆军整编军师编制系统表》,似为国民政府军委会原以军为基础的整编所制定的方案,其中有详细的编制数据,具体为:  军及所属各师之编制人数为30425(每师9183,其中官782;兵8401;);师部1392;辖三团,每团2597(官201;兵2396);军部及直属部队之编制数为2876人(其中官717;兵2505)。  三二制的整编师人数基本是按照上述整编军编制减去三个实编步兵团,并在此基础上略作调整,即由原来的一军三师九团制整编为一师三旅六团制,如按上列数据酌减,则应在23,000左右。  以整编第74师151团为例,该团人数约2700,与上列陆军整编军师编制系统表的数据相比略多100。考虑到整74师的师直、旅直比一般部队庞大,全师满员的话在25,000左右应误差不大,再加上后方补充团的人数,说它有三万余人,我认为也没什么不对,至少我所见过的74师旧部的回忆中,如有提及整编后人数,都称有三万余人。  当然上面说的只是帐面上的编制数,部队整编后不一定满员,加上战损后兵员补充不到位,许多部队实际兵员都少于编制数,连王牌军也不例外,所以各整编师的实际人数参差不齐,即使相差数千也不足为怪。以整74师而言,它出南京的时候就不足额,整74师、整11师都有因新兵补充不及时而不得不在战地直接补充数千解放军俘虏的记录,而这在国军是属于违规的。这些还都是中央军嫡系,至于杂牌的情况,可想而知了。  guó mín dǎng军这番整编师的改变军制,当时初衷是认为国内地域辽阔而道路jiāo通状况不良,长途行军造成补给与指挥不便,而三旅九团过于庞大笨重丧失部队的机动xìng,因而改三三制为二三制或三二制较适宜。但是在后来的内战实践中证明这一整编是一个失败,由于许多国军将领纷纷反映一旅二团制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在实战中指挥颇多不便,1947年下半年始一些部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