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最重要的部分,就普通人的角度而言,除了电池以外就是屏幕了。当然了,诸如处理器、内存等部件同样重要,只不过如今这个年代的用户并不在意那些东西,或者说他们也搞不懂什么手机配置,最简单明便的,还是看手机的屏幕和电池。
电池是否耐用,屏幕是否好看。
既然要做智能手机,屏幕就非常重要了,要结实,还要有很好的触摸体验。
其实触摸屏也不算什么太新鲜的东西了。
原时空,苹果公司发售的iphone4,那时候可真是令世人惊艳。因为它真的是太酷了,没有任何按键,全部操作全靠一块3.5英寸触摸屏完成。最好玩的是,用两根手指在屏幕上“捏”一下,就能调整窗口和图片的大小,就像你真的把它“捏扁”了一样。这一切效果的实现,都建立在触摸屏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
如果说1964年鼠标的发明,把电脑操作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那么触摸屏的出现,则使图形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变得更为直观易用。
1971年,米国人samhurst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触摸传感器。虽然这个仪器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触摸屏并不一样,却被视为触摸屏技术研发的开端。
当年,samhurst在肯尼迪大学当教师,因为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图形数据而不胜其烦,就开始琢磨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用最简单的方法搞定这些该死的图形。他把自己的三间地下室改造成了车间,一间用来加工木材,一间制造电子元件,一间用来装配这些零件,并最终制造出了最早的触摸屏。
这种最早的触摸屏被命名为“ahurst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和西门子公司合作,不断完善这项技术。这个时期的触摸屏技术主要被米国军方采用,直到urst的公司在米国一次科技展会上展出了33台安装了触摸屏的电视机,平民百姓才第一次亲手“摸”到神奇的触摸屏。
从此,触摸屏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和个人娱乐设备。人们逐渐习惯用“摸”的方式,在电子售货机上选购商品,在卡拉ok机上点播歌曲,在银行、医院、图书馆、机场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1991年,触摸屏正式进入华夏。1996年华夏自主研发的触摸自助一体机投入生产。
未来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看到的“数字信息亭”就离不开触摸屏技术,有了它,即使不会使用电脑的人也能轻易查到“我在哪里”、“我要到哪去”。
数字信息亭有很多触摸屏就是由京城汇冠提供的irtoum厚的矽土玻璃保护层,夹层ito涂层作工作面,四个角引出四个电极,内层ito为屏层以保证工作环境。当用户触摸电容屏时,由于人体电场,用户手指和工作面形成一个耦合电容,因为工作面上接有高频信号,于是手指吸收走一个很小的电流,这个电流分别从屏的四个角上的电极中流出,且理论上流经四个电极的电流与手指头到四角的距离成比例,控制器通过对四个电流比例的精密计算,得出位置。可以达到99%的精确度,具备小于3ms的响应速度。
这就是电容屏的原理,和电阻屏截然不同,你不能说哪个更好,但针对手机这种产品而言,毫无疑问,还是电容屏更好用。
不过目前周方远没有选择,所以i系列的只能手机目前势必是要用电阻屏的。
“尺寸就选4英寸的好了,规格嘛,以四线为主,也可以增加高级版的,使用五线屏。”
周方远说道。
尺寸是前世无数手机商和用户验证过的,再小一点,3.5英寸也可以接受,但更小就没意思了,智能手机玩的就是一个触摸,屏幕太小体验就会变差。
至于说更大的屏幕,不是不行,而是有两点考虑,一方面可以在电容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