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 文来之父刘言和(第1/2页)  乡村古奇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渔家傲

    见真金白银不贪,

    遇美色芳龄勿恋。

    孑然已过而立年,

    古今外,

    英雄难过美人关。

    救人一命并不难,

    难于关键刻咱办。

    人在做天地同看,

    终有报,

    善举如流无悔怨。

    却说文来在婚姻问题上,完全继承了父亲刘言和的衣钵。

    一九五六年丙申岁,农历四月上旬的一天,向阳后山村,阳光灿烂,熏风四溢,沁人心脾。

    这日,人民公社生产队,分派社员刘言和去云县河口镇为队上购买红薯秧苗栽种。

    夏天天气白昼长,一百五十里路,一日可以到达。刘言和乘着日出,独自一人上路径发啦。一路上,他马不停蹄,径直前行,毫无半点耽搁。直到红日西沉,方才到达河口附近的三花石老熟人唐木匠家路边小店投宿过夜。

    当刘刘言和到达唐家店时,主人一家三口全不在家里,大门紧锁而闭。

    于是,刘言和将扁担放于屋檐下,靠墙而立。然后就去门对面的梯田当中的小池里洗洗汗手汗脚。

    当刘言和来到小池边,被池边石板上“神奇”的一幕惊傻啦。不说不打紧,越说越爱人。

    原来,那池边石板上,放着一大堆红彤彤的全是五元面额的人民币。

    刘言和人长三十,有生以来,从未见过摸过如此之多的现钱。

    见真金白银,关键时刻应该怎样处理对待,这显现出一个人的品格。再者,人在做,天在看。

    刘言和心里想着,眼睛环顾四周。见四周并无一人,连猫狗并无一只。刘言和细心地再向周边转转,确定此钞是被人丢失的。

    于是,言和弯下腰,迅速地拾起一大把钞票,揣进贴身衣兜里,不敢清点,估计有百多张。

    于是,言和镇定地返回到屋檐下大门门槛上坐着。正当刘言和刚刚坐定,就听见屋背后传来声音;“哎哟,我的妈呀,孩儿不孝。来世还做妈,再来孝敬您。”

    刘言和听着有些不对劲,忙起身从西头包向屋背后。哇,只见唐木匠在屋檐上上吊自缢。刘言和拢去迅猛地一抱抱住唐木匠,正在想法弄断绳索时。关键时刻,木匠之妻李玉秀赶到啦。二人合力解下木匠时,其五岁之儿子唐明跟随回来啦。

    于是,刘言和背着木匠,玉秀在前边开门。进屋后,李玉秀忙使劲取下东厢房的耳门,然后,接下木匠平放于门上。之后,刘言和自觉地去做人工呼吸。

    一口呼吸,接上气,木匠“哇”的一声喊,猛坐立起来。木匠坐定,一下子清醒了。说:“刘老弟,让你见笑啦。”

    刘言和安慰道:“哪里话。唐兄,纵有天大之事情,也不应该如此这般。”

    说着话,刘言和扶起木匠坐上桌边的高板凳上。然后再去上好房门。

    刘言和和木匠拉家常,玉秀做饭,小明也在灶前烧火。

    没多少工夫,只三下五除二。玉秀便端出玉米面饭,咸菜汤菜,让大家进晚餐。

    进晚餐,唐木匠半碗饭后,放碗不吃啦,紧随其后,玉秀也放碗吃饱啦,紧接着,刘言和也放下碗吃完啦。

    吃完饭,在玉秀收碗之际,刘言和于桌子旁边问道:“唐兄,到底有何重大之事化解不了,如此想不开?”

    木匠伤感地答道:“哪里嘛,跑了七八次。今天拂晓出门,才搞定,找亲兄弟帮忙,借了一千块钱的贷款。准备买水牛,板车,架子床,棉絮等,扩大再生产,增加点收入。殊不知,回家把钱弄丢啦,这一天都没有找着。”刘言说:“原来就这点小事,我当是什么大事呢。不就一千块钱嘛。“

    木匠不好意思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