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评论还都是离场的第一批人发的。
言辞犀利,打分极低。
他们称这部电影为“只有空架子的消遣之作”。
普莱瑞思一一将这几条评论看完,然后按下了刷新键。
一瞬间的,原先的那几条评论被迅速湮没。
几乎是清一色的赞缪。
“崭新的电影形式,实验电影的领军之作。”
“曲高和寡的艺术作品。新时代的《公民凯恩》。”
“文艺至死,风格长存。”
其中最后一条“文艺至死,风格长存。”的发布者是卡洛斯·皮科尔,电影节成名已久的影评人。
次日。
首映反馈出来。
出人意料的,《走近伊拉克》的分数只有仅仅五分,两极化的打分趋势让它从一众高评分的入围电影中脱颖而出。
几乎是一瞬间的,铺天盖地的批驳砸向了普莱瑞思,砸向了《走近伊拉克》。
昆丁看到这些评论时是在午后晚些时候。
大卫·芬奇携着电影杂志同他聊起了昨日的电影。
“那可真是部差极了的作品。我从中完全看不到导演的用心。失望极了。”大卫·芬奇说。
“差极了?我倒是觉得很好。”昆丁挑了挑眉。
“你是认真的吗?”大卫·芬奇不可思议的问。
“当然。”昆丁回答。
“这部电影首日的idb评分不过46”
“那是因为打分的里面像你一样没看完就跑的傻蛋多了。”
“要我说,idb真应该立马把这部片子塞入前250。”昆丁面不改色的回答。
“”傻蛋·大卫·芬奇表示越来越不懂自己的小伙伴了。
大卫·芬奇手里的电影杂志吸引了昆丁·卡伦蒂诺的注意。
明晃晃的评《走近伊拉克》的标题顿时吊起了昆丁的胃口。
看着大卫·芬奇挑了挑眉。
心领神会的大卫·芬奇递上了手中的杂志。
然而没过多久,便瞧见昆丁黑了脸。
随即,昆丁愤怒的将杂志归还给了他,拿出了手机。
“你要做什么?”大卫·芬奇问。
“谴责。”昆丁·卡伦蒂诺答。
于是下一秒,大卫·芬奇见证了昆丁登录了他从注册至今从未亲自上过的脸书大号,强烈谴责了无良报刊
《走近伊拉克》的超低评分堪称威尼斯之最。
就连远在好莱坞的詹姆斯·卡梅隆也听说了此事。
稍加思索,詹姆斯·卡梅隆便登上了自己的推特大号,发文道。
“我在《走近伊拉克》还未入围威尼斯电影节时便有幸看过初剪版本。
这是一部极赋时代意义的电影作品,打破了我们往常所认知的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分界,在电影史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实验意义无与伦比。
但同样的,故事发展缓慢c叙事镜头语言颓长,这种近乎苛刻的纪录片形式为了与故事片融合必定会舍去一部分观赏效果。
这是缺点,也是优点。
在舍弃大部分“喜欢爆米花”观众的同时,留住了那些真正喜欢“电影艺术”的人。
这是电影人对于电影的全新尝试,亦是我们当代电影人对于电影的眺望与反思。
这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它的创新与变革值得我们任何毫不吝啬的掌声。
但是受众不接受,也是必然。
曲高和寡,莫若于此。”
詹姆斯·卡梅隆的这篇推特在发送后瞬间引爆了全网。
最后一句“曲高和寡,莫若于此”简直戳中了所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