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2章富国强兵(第1/4页)  大国崛起1644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从华夏龙币顺利发行之后,大明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一个国家真正富裕与否,关键在于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而李鸿飞对此,也确实下足了功夫。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政策,便是进行土地改革,抑制土地兼并。

    虽然如今的大明还有不少佃农(没有田产的农民),但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以前朝廷收税,那是按照各村登记在册的户头征税,即一户农民耕种几亩地,朝廷就征收几亩地的农税,那些官老爷才不管这些田地是不是你家的。

    这样的征税方式,很容易导致以种田为生的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困难。

    毕竟古代农业科技并不发达,老百姓种田同样冒着很大的风险,稍有一个天灾,就有可能颗粒无收。

    而当时的税收政策却十分刻板,除非皇帝下令减税或者免税,否则甭管你这一亩地今年的收成几何,都得按照之前朝廷登记在册的田地亩产量实施缴税。

    也就是说,哪怕你今年这亩地颗粒无收,只要官府不发话,你一样要按照往年的规定,上缴足够的税钱。

    甚至在皇权严重被削弱的年代,所谓的减税或免税政策,根本出不了京城,下方的官员与当地地主相勾结,该征收的农税一分钱也不能少。

    拿不出钱来怎么办?

    借高利贷,利滚利之下,你这辈子也别想翻身了。

    而自从全国实施按地征税模式开始,农民的收益总算是有了保障。

    虽然种田照样有风险,但官府每年会抽取当地十户百姓,近两百亩不同品质的耕地进行统计,取其平均亩产量实施农税征税。

    而且只找土地所有者实施征税。

    这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因为官府征税,从而逼迫普通老百姓借高利贷的情况发生。

    李鸿飞实施的这种新式征税方法,还能最大程度上缓解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矛盾。

    要知道如今征税可基本都是地主的事,如果地主不好好对自家的佃农,那么对不起,本来一亩地平均能产两石大米的田地,佃农给你“消极怠工”,一亩地只收割一石大米。

    佃农虽然也吃亏,原本应得的三成粮食直接减半,但地主更吃亏,他们不仅收成减半,而且农税还得按照平均产量进行征收。

    佃农与地主互相伤害之下,吃亏的只能是地主,因为新的农税等于是明文规定,税收与无产农民完全无关,连官府都无法明目张胆勾结地主为难佃农了。

    要想取得高产,取得高回报,地主们必须跟自己的佃农搞好关系,就像后世的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一样,要想员工为你多挣钱,工资待遇自然也不能太差。

    当然,那些“消极怠工”的员工,老板吃过一次亏后,自然也不会再白养这样的闲人。

    尽管大明沿海城市,已经逐步迈入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但如今的大明,还是以农业为本,只有农民富裕起来了,大明才算是真正富裕。

    所以修桥铺路,开渠引水,这些基础而又耗资庞大的建设,朝廷必须花费重金进行治理。

    得到了李鸿飞的批示,吴浩开始与水利工程部门的官员接触,并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力求在未来五年之内,完成全国州县一级城市的主要道路建设。

    村村通公路目前不太可能实现,但在原有官道基础上,扩修连通各州县之间的省道,还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道路状况得以改善,各地商品流通速度自然也会越发快捷,消费水平增加,国家税收自然会更上一层楼。

    要知道如今的商税,可是占据了大明三分之一的税收比例,商业越发达,朝廷才会越有钱。

    当然,国富只是其一,军强才是一个大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