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7章巴图尔珲台吉的条件(第1/4页)  大国崛起1644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有大明国防军这个编制,足以让蒙古诸部放下心来。

    这些蒙古人逃到大明境内已有半年之久,对国防军的待遇自然早已摸清楚了大半。

    仅国防军的单兵装备,就接近二十两白银,这还只是单兵装备,作为一个数量达到五万人的骑兵纵队,包括战马在内,即使不配备火器,军费都不会低于两百万白银。

    用这么多钱打造出的军队,就算是真去当炮灰,蒙古人也愿意。

    当然,李鸿飞心里清楚,开出这样的条件,最多只是打消了蒙古人心中的顾虑,要想让其彻底倒向大明这边,仅凭这些还远远不够。

    蒙古人的贵族制度太过操蛋,只要不是没有任何活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基本都不会选择反叛。

    一旦蒙古骑兵纵队成立,那就必须将这些贵族老爷,部族首领,踢出军队。

    毕竟国防军中不养闲人,军队的指挥权无论如何,都不能交由这些不懂兵法战术的蒙古老爷们。

    蒙古人担心明军将他们当炮灰,大明还担心这些蒙古人听调不听宣,关键时刻掉链子呢!

    所以,想让这些蒙古贵族放弃军队指挥权,李鸿飞就必须给对方足够的利益。

    而羊毛纺织技术,就是李鸿飞的一大筹码。

    去年郑成功率领舰队出使欧洲,大涨大明国威的同时,也为大明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从欧洲聘请回来的科学家,马六甲海峡的归属权,军火买卖订单,羊毛纺织技术以及配套的设备跟熟练工人.........等等一系列的好处不胜枚举。

    而这次李鸿飞亲临西北,主要也是为了将郑成功带回来的好处之一——羊毛纺织设备,落到实处。

    国防军即将向俄满联军宣战,而且战略目标早已定好,那便是占领西伯利亚地区。

    在蒙古草原上作战,李鸿飞倒是不太担心,可西伯利亚的低温天气,却是国防军如今难以承受的。

    而解决严寒问题,有三种办法。

    一是使用裘皮、貂皮等,制作防寒服。

    可别说这些皮毛的产地都在满清控制区域,单就价格而言,也不是几十万大明国防军能消费得起的。

    第二种方法,就是使用棉花,制成保暖能力不错的棉袄。

    先不说如今棉花的主要产地在西域,即使比兽皮制品要便宜不少,但产量同样有限,无法满足国防军的需求。

    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那就是棉花制品太过臃肿,穿在身上极大地限制了士兵们的战术动作施展,尤其是以火器为主的明军士兵,穿上这臃肿的棉花制品,战斗力绝对要大打折扣。

    至于第三种方法,就是使用羊毛制品了。

    羊毛纤维柔软而富有弹性,加上延伸性比棉花制品强很多,所以对士兵的战术动作影响相对要小不少。

    而且由于卷曲的羊毛中,含有大量的空气,而空气的传热率非常低,能有效的防止外部冷空气的进入与内部热空气的散发,因此能达到很高的保温性,在保暖御寒方面,丝毫不比毛皮制品差。

    更重要的一点,蒙古地区本就是丰富的产羊地,就地取材,价格甚至比从西域采购棉花还要便宜不少,而且货源方面也更有保证。

    所以李鸿飞当初决定亲自前往西北,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尽快落实羊毛纺织这个项目。

    西北边境地区涌入了大量蒙古难民,说不担心暴乱那是假的,只有增加就业机会,让这些难民有事做,不用整日游手好闲,动乱的源头自然也就消弭于无形之中了。

    而且战乱年间,连牛羊肉的价格都大幅度降低,更别说原本就一文不值的羊毛了,之前还担心羊毛成了军工品后,价格会大幅度走高,如今看来,只要有人愿意收购,不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