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四章阎应元抗清(第1/2页)  大国崛起1644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崇祯十八年1645年,五月二十七日,满清豫亲王多铎,率十万大军,从泰州靖江地区南渡长江,进入江阴境内,企图以雷霆之势夺取江阴。

    然而江阴百姓宁死不降,在知县林之骥,典吏阎应元,陈明遇等人的率领下,一面积极组织城防,一面派人传信南京,请求援兵。

    “这个林之骥,简直不知死活,还真敢与我大清为敌,传令下去,命刘良佐为先锋,点一万步军,给本王踏平江阴!”多铎愤怒地说道。

    本以为林之骥只是说说而已,等大清军队真的登陆后,便会乖乖投降,所以多铎在登岸后的第一时间,便匆匆派遣一千步兵前往江阴。

    名为攻打,实则接收。

    却哪里知道,对方抵抗如此顽强,一千多清军,才行至秦望山下,便遭阎应元率领的义军伏击,死伤五百余人,最终狼狈退回江边。

    这令刚刚渡江下船的多铎,愤怒不已,要不是此刻火炮,战马还未渡江,多铎甚至打算亲自领兵前去攻打江阴县城了。

    刘良佐乃是扬州降将,当初起兵降清,仅是为了自保而已。

    扬州城破当日,刘良佐亲眼见识过多铎的狠辣,他心中有愧,不愿提刀残杀汉民,但更不敢违抗多铎的军令,最终只得率领一万降兵,慢悠悠地往江阴县城进发。

    等刘良佐率队赶到江阴,天色已晚不适合攻城,于是只好作招降书一纸,从东城外射进。

    江阴军民公议后,回书拒绝,刘良佐见劝降无效,便趁夜派兵,四处逮捕城外义兵,企图断绝城内军民外援,逼迫对方降清。

    而江阴城内,林之骥深感自己缺乏军事组织才能,于是与众人一番商议后,推举阎应元代替自己领导义军守城。

    阎应元明白事态紧急,也不推辞,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会合乡兵二十余万人分班上城,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

    同时任命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阎应元自任守北门,他和陈明遇还兼负起,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

    而知县林之骥则继续坐镇县衙,统筹后方。

    为了解决军械粮饷供应,阎应元同绅民商议后,委任擅长理财人士,负责把城内公私所藏物资分类征集,统一分配使用。

    南明的老百姓们,经历了扬州十日事件后,第一次真正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抗清之决心。

    阎应元安排完这一切,很快又想到一件事,于是连夜派人前往苏州,请求苏州出兵救援。

    阎应元之前也听说过苏州新军的战绩,加上他去年途径苏州之时,曾有幸目睹苏州新军入城的风采,知道如今若想守住江阴,必须得有一支强大的正规军相助。

    而南京路途遥远,更是深陷战火,哪有多余军队回援,唯有苏州新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

    次日清晨,刘良佐派兵攻打阎应元镇守的北门,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兵不敢接近。

    刘良佐不疾不徐,非但没有责怪下属,更是继续沿用先前战术,美其名曰:待敌军守城器械消耗殆尽,江阴城不攻自破。

    于是这种虎头蛇尾的进攻战术,足足持续了半日,直到多铎率领剩余大军赶到,清军始终未能靠近城墙半步。

    从昨日清晨登陆,直到现在还没拿下一个小小的江阴县,多铎肺都差点气炸。

    很快,刘良佐被撤职,调往后方帮忙护送火炮。

    多铎亲自指挥攻城,传令十营内选猛将几员,步军三万,扎云梯十张,分十处上城,如有退者立斩。

    下午,清兵仍攻北门,城外放炮呐喊,三万清军造浮桥十条,一齐渡过外城河,分十处登云梯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