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五章 劫富(第1/3页)  张翠山新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至正十一年八月初八,韩山童联同杜遵道、刘福通、罗文素、韩咬儿等将领,在河北永年和颖上两地再次起兵。

    明教高层对此是大力支持,单是五行旗就给予了韩山童大量的物资和兵力,韩山童是个有野心的人,他明白富贵向来和风险成正比,风险是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元廷的反扑而导致败亡,可一旦举事成功,不仅能扩充个人的实力,甚至在明教也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不低于五行旗使等人。

    拉着明教五行旗使赞助的千余兵马作底子,红巾军迅速扩张,元廷的各府守军毫无战力,闻听红巾军到了,多是望风而逃,稍大些的城池一地也不过两、三千府卫军,这里面还不包括吃空饷的,又如何能敌得过气势正盛的红巾军。

    每打下一城,红巾军都在当地施粥接济苦难的百姓,之后就是招兵买马,军饷虽然不高,却因得了民心,红巾军的队伍像充气似地急剧膨胀起来。

    半个多月的功夫兵力就超过了十万,号称十五万精兵,占据了颖州、安阳、曲周、武安、邯郸、魏县、南和等十五座城池,红巾军声威大振,韩山童更是自号明王,只比皇帝低了一个级别。

    地盘多了,问题也就出来了,当初明教给的那些军需用品养活一支万人队还勉强凑和,可如今兵员已经超过十万,韩山童捉襟见肘,别说粮草严重不足,甚至连衣服和盔甲也相当匮乏,只能每个丘八发一块红布,蒙在头上算是统一着装。

    可怜韩山童初掌十余万大军,正是义气风发、豪情万丈之际,孰料还不到一个月就被这支庞大队伍的供给问题给拖住了。

    “明王因何闷闷不乐呢?”一个清瘦的中年文士摇着蒲扇进了营帐。

    “原来是遵道啊!话说红巾军的势力是一天比一天大,人马也越来越多,我应该高兴才是,可眼前这些账单让我乐不起来啊!”韩山童将眼前的账单推给杜遵道。

    “人吃马嚼还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半晌,杜遵道吐出这么几个字。

    “为兄本以为打下这么多地盘本该丰衣足食,哪知十余座城府的库房里皆是空空如也,连点余粮都没有,真不知道这帮鞑子官是怎么当的。”

    “明王此言差矣,鞑子要是干得好了,咱们还能如此顺利起兵么?”杜遵道也不着急,跟韩山童半开起玩笑来。

    “兄弟,你也知道咱们红巾军成军不久,缺乏治理军政、经济的人才,刘福通、罗文素、韩咬儿他们都是十足的武夫,上阵杀敌还行,想让他们出谋献计简直是为难人。所以只能靠你啦!”

    韩山童素知这个把弟颇有谋略,又是个心狠手辣、行事果断之人,务实不好名,弥补了自己大部分的缺陷,二人联手堪称黄金搭档。

    “明王勿忧,此事交给遵道来办。”杜遵道眼珠一转,立马有了主意。

    “贤弟有何妙计,且与为兄讲来!”韩山童一听这话精神立即好转,双目熠熠生辉,连旧时的称呼都用上了。

    “此计渡过难关虽是易如反掌,却是不便公之于众,红巾军初占永年,本该降赋税以收民心,可底下的兄弟也得吃饭是不是?”杜遵道并未直接回答,而是绕起了弯子。

    “我说兄弟你就别卖关子了,快快与为兄道来!”韩山童不喜与人打哑谜,虽然他也老跟人拐弯抹角。

    “属下有三个计策,请明王斟酌。”杜遵道饮了一口茶,又慢条斯礼地拭干自己的嘴角,这才献计。

    “上策是屯田,麾下的将士们战时征战沙场,闲时可化身为农夫,此计可保红巾军衣食问题,且不扰民,是为最佳;中策是赋重税,元廷的税收是十税六,咱们再给它加上一到两成,此计虽可解燃眉之急,却容易造成百姓的不满,失去向心力不可常用;至于下策么,虽然能保三军的后勤无忧,可有伤天道,属下都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