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五章 求仕途 刘重一骑独行(第1/4页)  神志新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奇文 昭武两进官府  求仕途 刘重一骑独行

    上一回说到:昭武展开书卷看了一遍,见这篇文章写得果然不错,于是他抬头向楚怀顺说道:“重儿他自幼酷爱读书,如今有此文章,还当谢楚老先生教导有方!”

    楚怀顺晃了晃头说道:“重儿他虽然跟老夫我从师十年,可重儿他天资聪敏,又读书刻苦,所以从这一点上说,老夫还真是省心得很。”

    昭武笑道:“这十年来,楚老先生为了重儿日夜操劳,现如今已是满头银霜、身心俱疲,楚老先生辛苦,我们岂能不知?”

    楚怀顺叹了一声说道:“这倒说不上辛苦,只因重儿他渴望读书,这些年老夫四处求书,几乎是当尽了家私。”

    昭武忙接道:“为了重儿令楚老先生如此破费,真是不好意思,若老先生愿意,所购之书,在下愿照价收买。”

    楚怀顺仰面大笑了一阵说道:“贤弟此言差矣!殊不知藏书千卷,胜过家财万贯。老夫我有这些书相伴终老,晚年亦可自得其乐。”

    这时,家人沏了壶茶走过来,香贻接过茶壶说道:“楚老先生请喝茶!贱下正欲求教老先生,既然我儿的文章写得好,可他若不奔个仕途,这岂不枉费了我们这些做长辈的一番心思?”

    香贻说话间,已经斟满了一杯茶送到楚怀顺的眼前。

    楚怀顺看了一眼茶杯,又转向香贻说道:“老夫正要言及此事,常言说学好文武艺,货卖与国家。重儿他文才出众,将来必成大器!这仕途之路说来容易,可若想入朝为官,非得在科举之时,上得金榜方可。”

    昭武道:“据在下所知,科举之事,只在隔年的春季才有一次,不知明年可是科举之年?”

    楚怀顺点了点头道:“转过年便是朝廷科考之年,这倒是确事,可这需得在乡试中得了秀才,然后在大理省府的会考中中了举子,才能入殿应试。”

    昭武问道:“不知这乡试之考,开在何时?”

    楚怀顺答道:“乡试一般是在仲夏的六月初,而省府的会考则是在金秋十月。”

    香贻闻听急道:“如今已是岁尾,显然已是错过了会考的时限,慢说是中举,就算是想得个秀才都已是奢望,更不用说是入京应试了!”

    楚怀顺摆了摆手说道:“此事老夫亦曾想过,只因重儿他今年尚不满十八,故而入不得乡试,可凭重儿他的文才,若想得个秀才之名,倒也并非难事。”

    香贻接道:“既然是只有秀才才有中举的机会,这秀才之名,还是要争的,不知楚老先生方才之言有何寓意?”

    楚怀顺笑了笑说道:“老夫之所以说这秀才之名并不难得,只因如今这淮阴县的县令仍是王大人任职,重儿他有此文章,若让王大人看了,于公于私,点他做个秀才这只是举手之劳,可若要点他做个举人,则非有省府的历大人不可。”

    昭武想起十年前在县衙,王知县对自己还算热忱满腹,心中便有了七分的把握。于是,第二天昭武便带着刘重的文章独自到县衙拜见王知县。

    昭武见了王知县说明来意,王知县看了刘重的文章,和颜道:“你儿他果然是文笔非凡,这文章本官看了亦是受益匪浅。看来这十年前的雏鹰如今已成了大鹏,若非刘贤弟有此之请,本官也倒愿意点他做个秀才!”

    昭武忙谢道:“我儿他能有今日,全赖当初王大人荐师之功。今日我儿他又蒙王大人提点,若我儿他将来能有出头之日,王大人此恩绝不敢有忘!”

    王知县拱了拱手说道:“本官自知才疏学浅,在本县任知县一职,一晃十余载,竟毫无建树,升迁之事,已不再敢奢望矣!”

    昭武接道:“王大人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淮阴百姓泽福不浅!”

    王知县笑了一声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