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7章 这是要疯啊(第1/5页)  凤还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吴王太妃,是辈子瑶芳顶着这个头衔过了整七年,如今提起来,恍如隔世,也确实隔了一辈子那么远。现而今这位老太妃,瑶芳上辈子压根儿就没见过她。说起来吴王爵位挺高的,老太妃也是女眷,应该能见着宫妃的。其实不然。

    吴王藩地离着京城十万八千里,藩王非召不得入京,光这一条儿,就能让这听起来挺近的两人,一辈子都打不上一个照面儿。古早的时候,藩王还有每隔几年轮番进京,跟皇帝培养培养感情的说法儿。到了大陈这里,对不起,滚球了就别回来了。一辈子能进两回京,算你运气好了。所以楚王那样的,人们都说皇帝厚道,死活弄不明白他为什么要造反。

    大陈的藩王们,生活待遇不错,除了只能呆在自己的封地上不能外出之外,一切都是随便他们作。大手大脚花得没钱了,还能跟皇帝要钱花。小打小闹的违法乱纪,也不过是训两句而已。他们有自己的属官,却与很早之前的藩王有着极大的区别,他们几乎没有治军、临民的权利。正因为如此,皇帝们也放心大胆地让藩王在藩地上呆着,十几年不进一回京。

    现任的吴王四十好几了,比元和帝还要大上十岁,吴王老太妃倒是他亲娘,如今年近七旬。瑶芳真是闹不明白,吴地到京城,千多两千里的地,她老人家是怎么有这样的毅力一路舟车劳顿往京城里奔的?换了瑶芳,她肯定不这样干。吴地富庶,连衣裳首饰的样子,都是许多地方效仿的榜样,有时候还能影响到京城的穿衣打扮。

    觐见么,有吴王还不够?顶天了带上世子和王妃,齐活儿了。老太太好有七十了,死在路上算谁的?

    可他们偏偏都来了。

    姜正清是出自吴王府的,虽然血脉已经比较远了,到底是记在人家那一枝底下的。如今本枝大宗过来了,于情于理,都得有所表示。瑶芳却有些担心,这种担心并非源于老太妃是不是好相处。不好相处又能怎样?过不两天就得回去了。还能揪了姜长焕到吴地去,捎带着她去立规矩?别逗了,正经婆婆都不管她这些呢。她正经三媒六聘抬进府,宗正那里名字写进了玉牒的。

    她担心的另有其事——前世因姜长炀作乱,吴王府跟着受牵连,将许多黑账都翻了出来,吴藩一枝皆受惩处。重生之后,因姜长炀“改邪归正”,没了这个由头,吴王府只要不作大死,熬到绝嗣都没关系。话虽如此,吴王府若远在天边,姜长焕弟兄俩都在京城,就是吴王造反,他俩还能申请大义灭亲去。一旦吴王府到了京里,万一惹出点什么麻烦来,姜长焕洗都洗不脱了。人的心理就是那么的微妙,地理的距离,有时候就代表着关系的亲疏。

    若是吴王府在京城呆得久了,她可得提醒一下姜长焕。前世吴王府那些罪名,可真是不大好听。只恨先前她以为吴地丰腴,元和帝借机发作,收回这富裕的地方给自己的儿子,没将吴王府的事儿放在心上,不能早作准备!

    简氏不知道她的心思已经转到这上头来了,还笑着说:“老太妃最是慈祥不过的一个人,虽不常见她,见面却都和气。”

    她两个儿媳妇在人情交际上比她要纯熟百倍,再回想一下自家与吴王府血缘其实甚远,就明白这老太妃等自家并没有多么地重视。顶天了就是年节见一面,谁在年节的时候见穷亲戚还板着个脸呢?为了吉利也得笑一笑不是?要说吴王太妃不好,那也说不上。姜家的亲戚太多了,多到元和帝都不能容忍他们白拿俸禄,得让他们干点儿活了,让老太妃面面俱到,多远的亲戚都照顾到,那也是不可能有。

    一句说,不远不近,不冷不热。如果不是姜长炀出息了,吴王府这回进京都不见得会特意通知一声。

    两人交换一个眼色,明白对方也想明白了,心里立刻有了成算:不需要太亲近,也不用真心,面子上显得热情就好,什么话都别说瓷实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