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百四十九 不升官(第1/3页)  贞观攻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靖一席总结的话语直接就把这件事情给说死了,作为军方第一大将,大唐最出色的战将,号称军神的李靖在朝堂上的分量可想而知,更别说李靖这个时候还担任尚书右仆射,话语权更大,只是他一般不说话,而这个时候正是需要他说话的时候,所以他恰到好处的说了话,给这件事情定下了结局。

    士族文官紧皱眉头不敢言语,方才发飙的尉迟恭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们,大有他们一旦反对就立刻冲出来和他同归于尽的架势,军方将领的眼光有意无意的带给他们巨大的威慑,那种战场上下来的浑身威慑让这些文官如锋芒在背,最终他们放弃了争辩,失了先机之下,他们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于是乎,办设大唐军事大学,建造英雄纪念碑和忠魂祠的事情也就被确定了下来,工部得令,立刻准备建造,不过此事事关重大,不能让那些奴隶参与,所以李二陛下决定从长安城驻扎的军队里面选择优秀士卒参与建造,并且在军队里面开始选拔一些战绩优秀的士兵作为第一批受训的军官,自己的学校自己建造。

    这个和苏宁的想法是一样的,有些事情太过重要,事关国家机密,不能让那些突厥奴隶知道,否则谁知道他们会因为怨恨和恐惧做出什么事情,这些奴隶的数量在大战结束之后得到了极大的增加,由原来的三万余人变成了十五万余人,大唐的可用劳动力大大增加,长安周边就再也不需要百姓服役了,几乎都是这些奴隶承担,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非常重要。当然这些问题可以放在封赏仪式之后再行讨论。

    大唐重军功,战胜归来的将军们都能得到非常丰厚的赏赐,就是士兵也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每一次凯旋归来就是这些军人们最为欢乐的时候,也是那些军人的亲人们最为欢乐的时候。比如这一次跟着苏宁一同北上打仗的四位国公的儿子,也不知道他们打的都是些什么主意,竟然把长子给放出去了,李二陛下还觉得很奇怪,但是转念一想,李二陛下同意了。

    所以看着十位威风凛凛的将军步入朝堂。其中甚至有五人年岁不及二十,李二陛下也很高兴,这就意味着大唐新一代的军方将领开始成长了,而领头人,毫无疑问就是苏宁,李二陛下刻意栽培出来的苏宁。至于其他的一些小将,都是将门世家,而且还是长子,将来要继承家业的,威胁不大。

    群臣里头有不少知情的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了四个国公,他们的支持和眼光创造出来了如今这样一个局面,大唐的新一代开始成长了。佼佼者们就集中在这里,年纪轻轻,但是已经立下了这样的功劳,尤其是苏宁,胆略和谋略都是上上之选,两千兵马就把西突厥的大可汗给干掉了,西突厥臣服,请求大唐册封,一下子免去了不知多少麻烦。

    但是他们也唯有羡慕了,苏宁从一入朝就牢牢地向军方靠拢。现在更是和河间郡王李孝恭之女定亲,也就是和皇家搭上了关系,并且和许多军方大佬保持很好的关系,这一回这些大佬把继承家业的长子都给放了出去,就可以看出这些大佬在苏宁身上的投资。而如今,这份投资已经初见成效。

    比如李二陛下龙颜大悦之下的册封,首先是他们自己,纷纷得到了军职,基本上都是中郎将的职位,长孙冲没有得到升官,但是加了勋位,提高了地位,算是为公主正式下嫁做了准备;四位父亲也因为自己的孩子表现出色,从而获得了额外奖励,高兴的他们昂首挺胸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他们家孩子。

    李道宗统兵有方又被嘉奖了一通,李孝恭谈判不辱使命得到奖励,一众出征将领分别得到了让他们满意的奖励,最后就是苏门两子,此次苏家仅有的两个男丁共同出征,不计生死的为大唐奋战,得到了诸多好评,呼声很高。

    “晋武邑县伯苏定方为武邑县侯,加食邑二百户,并前封五百户,赐永业良田五百亩,赐绸缎绢匹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