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二章:疑心与风寒(第1/4页)  夫人使不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顾如许印象中的“审问”分为两种。

    一种简单粗暴,手边刑具怎么酸爽怎么来,通常得把人折腾得血肉模糊爹妈不认方才有成效。

    而另一种,则采取怀柔态度。一不见血,二不逼供,关上门来,“心平气和”地聊一通,这种法子讲究攻心。就比如孟思凉,听闻他曾经抓着一个阶下囚,愣是唠了三天三夜没让人家合眼,逼得那人连外头有几个私生子都招出来了。

    再比如她眼下的处境。

    诚然看其态度,与其说是“审问”,倒更像在试探。

    但眼前这杯茶,她是万万不敢喝的。

    “主事唤奴婢来此,有何吩咐?”她摆出了最为恭敬的态度。

    主事道:“李姨来此做事已有数年,做事规矩,从未出过纰漏,若不出意外,我是打算让她在后厨继续做下去的,每月二两银子,也不曾亏待了她。”

    “姨母为人老实心善,这些年多亏主事照拂,阿岚替姨母谢过。”她客套地敬了一句。

    主事继续道:“李姨膝下无儿女,听闻颇为偏疼你这侄女,我遣人去你家乡看过几回,难为你一个姑娘家千里迢迢逃到黎州,死里逃生,是福气。”

    “爹娘早逝,阿岚不敢言福气二字。”她面露悲色,忆及爹娘,眼中似有泪光点点,“阿岚如今能活着,找到姨母,定是爹娘泉下有知,一路庇佑。”

    说着,还捻起袖子抹了把泪。

    “阿岚失礼了,主事恕罪”

    “无妨无妨,人之常情。”主事看了她一眼,清了清嗓子,“你是浔州人氏吧,平素可常来黎州走动?”

    哟,这就开始了。

    她拭去眼角的泪水,轻轻摇了摇头:“浔州与黎州隔得远,若非逢年过节,不常来的。”

    “听闻浔州太守方月颇为清廉,浔州城外贼匪皆对其礼让三分。”

    她叹了口气:“方太守从前的确为人正直,受百姓爱戴,可惜有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儿子,成天在外惹事,半年前在外头养了个女子,门不当户不对的,还将人肚子搞大了,方太守气得一病不起,贼匪乘虚而入,杀了城中好多人,我爹娘也没能逃过一劫”

    这些话,乃是兰舟送她进来时一字一句叮嘱过的,李岚的底细,无论怎么查,都是这般结果。

    闺阁中的姑娘,正是待嫁的年纪,不常出门,她见过李岚,那姑娘的脸虽不像她这般生满红斑,却也有几块胎记,便是旁人说起,也道不清楚。

    如此以来,只要她说得笃定便可。

    她所言,与主事遣人去查的结果并无太大出入,若非浔州人,怎会晓得浔州太守府上的腌臜事。

    且这前因后果,也确然对得上。

    他慢慢放下了手中的茶盏,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女子,依旧是那张生满红斑,平平无奇的脸,依旧是怯生生的声音和小家子气的畏缩之态,他不太明白为何殿主怀疑内鬼时,要让他先试一试这李岚。

    “浔州安乐桥下有家巧心斋,做的点心尤为出名,不知如今还在否。”他笑着问。

    顾如许眨了眨眼:“巧心斋一直在,店中点心的确可口,只不过不在安乐桥下,而是在明月楼旁,主事可是多年不去,记岔了?”

    说前半句时,她便感到四周隐隐有了杀气,虽说藏得隐秘,但的确还有人在这院中。

    待她说完后半句,杀气便突然消失了。

    管事的手也从腰间,重新放回了案上。

    顾如许便知这一关,算是挨过去了。

    看似家常几句,她方才若是答错一个字,后果真不好说。

    长生殿这地方啊,吃人不吐骨头,早在决定易容潜入的时候,她便晓得,或迟或早,总会有惹来怀疑的时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