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7章 那张面具(第1/4页)  重生歌坛之隐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原来说一句话真的很难……”

    有些话点到即止足以,江清川没必要真的把人得罪死。所以略微抒发一下不满后,见几位官老爷脸色不善,江清川话题一转:

    “好吧,不开玩笑了,我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什么是异乡文化?

    看着新奇的是、有违常识的是、神秘震撼的也是。

    “……拿击缶表演为例:如果我是个老外,我会很欣赏两千多人在一起‘敲缸’,但是一敲好几十分钟是不是有点腻人?”

    导演和几位官员的脸色很难看——这确实是个问题,而且大家都已经发现了。

    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亦多次提到“击缶”,这是一种伴随重大庆典的现场打击表演,是礼乐表演之一。

    不过将击缶表演放在现代,除了是古时礼乐表演的一种复现和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外,如果仅从欣赏角度来看,整个表演过程其实挺无聊的。

    “那江先生有何高见?”

    现场的总导演叫刘丞庸,是个有着深深民族情结的老艺术家,不过说他老,其实他本人的年岁并不大,今年也才五十出头而已。刘丞庸态度可不似那位王部长——艺术家都有其毕生所追求的东西,但也并非都只认死理。

    “击缶演出没问题,只是在这漫长的环节中,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期待?”

    “期待?”

    “是的,把古老的表演现代化,让表演更吸引眼球。”

    江清川随手拿起身边的击缶木棒晃了晃:

    “表演是在晚上,如果关了灯,再将这鼓锤通上电——暂且当它是鼓锤吧——那除了2008位表演者外,还有这翻舞的4016根鼓锤……”

    现场都是艺术家,所以江清川的话一出口,大家脑海中即刻就有了画面感。

    “嗯,主意不错,配合灯光的开关,整齐划一的演奏和铿锵的缶声,确实要比单纯击缶来的震撼!”

    刘丞庸频频点头——这主意要实现的话,成本不高但效果却非常好。

    “还有,如果能将缶本身也增加灯光,再配合音乐,把缶阵变成黑白的一个个像素……”

    这主意听起来和“活字方阵”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排演和道具方面,不知道还来得及不。

    “缶上加装白炽灯、增加个开关倒是不费力,主要是节目排演恐怕时间会很紧。”

    刘丞庸和王鸿远互相看了一眼,最终王鸿远排版定论:

    “刘导,你辛苦一下,让演员加班加点排练——下次彩排我要看到实际效果!”

    ……

    领导很忙,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

    王鸿远又嘱咐一些问题后,便匆匆离场,而临走时候,他还不忘多嘱咐了一句:

    “……你们有什么问题尽管联系江先生,他的才情、创意和对现场效果的把控能力大家有目共睹……”

    江清川真后悔跑这里参合,不过人家大领导既然已下令,那除了点头应允,江清川也没什么理由可推诿。

    好在其他节目的设计都还不错,江清川逐一参照上世的开幕式给了些许建议,而他的这些建议也很务实,无论道具还是节目编排都不需要修改太多,剩下不多的时间内,演员们完全可以完成。

    而谈及主题曲时,江清川只能直言人数和风格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将表演团队缩减至五到六人,而且每个人都需要参与歌曲的伴奏环节。

    至于请乐队的培训专家——江清川当即联系了台岛正筹备婚礼的沈柏辉。

    “……怎么这么快就办婚礼?你是艺人,是不是……”

    “我也不想,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