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9章 沧海一声笑(第1/3页)  重生歌坛之隐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个像流行音乐这种商业艺术类产业,如果处于健康向上的发展状态,那么整个市场对于表演者和创作者,应当表现出欢迎的态度,理应敬畏和依仗他们。

    而音乐制作者会迎合观众的口味、适应演唱者的风格,同时保留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和作品里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特征,以此来满足每位音乐产品用户的心理诉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同步的速度提高,用户的品味也会发生剧烈的改变。这会催生新的音乐种类并迅速扩散。当下的音乐创作者,会更新和融合音乐的形式及内涵,提高音乐作品质量,而同时,他们也会接受新生音乐创作者的不断冲击,然后,市场就会启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淘汰过程,边缘化一些远离市场的创作者和他们的产品。

    可是,现在的流行乐坛,实际状况却刚好相反。

    缺少了音乐创作者赋予每首音乐灵魂的过程后,商业化反倒成了推动流行音乐的动力。而相应地,商业化手段就会变成一切的命脉。

    歌曲表演者开始依仗具备商业化实力的唱片公司,来对他们进行商业化包装和推广,选择标准也由外形、表演、唱、作等多个维度,缩减成只要外观好、只要肯听话,甚至是只要肯花钱、肯被压榨,甚至是愿意被“潜规则”等非正常行为……

    好多不会唱歌的人,最后也被捧成“歌星”,这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等到这些明星被包装好,进行成功的商业化后,他们成为偶像歌星时,歌曲的创作者再借由这些偶像,将没有什么艺术成分的歌曲推出去,卖给他们的消费者——广大歌迷。

    这些商业家们,为了利益,完全抛弃了音乐这个艺术产品里最关键的“艺术”成分,把它变成纯粹的堆砌出来的“杂音”,那么追求音乐艺术体验的用户们,就会在这个过程里逐步损耗掉——他们被转型为追捧电视明星、电影明星或是综艺节目明星……总之,他们追求偶像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因为音乐。

    “台上五分钟,台下三年功”的历史再次被颠覆,单靠外表、人际关系、潜规则甚至是付费,就可以成为音乐行业的明星,那么长此以往,音乐行业便再不会有未来。

    这也是为什么唱片行业萎靡后,所有唱片公司改变策略,改靠玩命压榨已经红起来,和想要红起来的艺人们,来攫取他们的利润——这些被拔高的艺人们,没有正统歌星那种艺术家的漫长艺术生涯,所以只能昙花一现,搏来短暂的眼球效益后,迅速衰败,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这种病态的产业结构越来越畸形,导致了现在的华语乐坛,正走向一个颠覆式的极端——要么被一次音乐革命颠覆,要么被外来音乐占领。

    无数经典的国粹艺术,就是这样固步自封,一步步被外来的艺术形式取代,成为历史,最后变成可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几个艺术家大人们你来我往,口水飞溅,最后总结出当下华语乐坛的各种“病症”,然后一起感叹——病入膏肓了,得治啊!

    这番论调江清川真心一百个赞同,因为他就经历过这痛苦的过程,特别是等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音乐行业还会受到更大规模冲击……

    内地不光是公司的问题,还有“可爱的”消费者们的问题……

    华夏悠久的历史也是一部知识产权的无奈史,广大中华人民极度信奉“拿来主义”,根本没有知识产权这个意识,加之当下的社会,他们相当一大部分人每个月只有可怜的水平收入,有些三线城市甚至更低!让这样一群可怜的人,花费他们每个月二十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收入来买一张专辑,这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所以,内地的盗版行业才如此规模空前。

    所以,只要不花钱,再烂效果的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