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捷(第3/5页)  楚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伤亡也不是小数字,就初步统计,各种战斗减员已经超过五万人。

    这样的混战局面,主要还是依赖将卒血勇拼杀,精锐战械无法投入纵深战场,蒙兀本族精锐骑兵在开阔地形野战能力又是极强,梁军伤亡怎么都少不了。

    “河淮地区再有几天就将冰封,天气也越发寒冷,不利将卒作战——而从襄陵往东乃泽潞重镇、往北则是太原,都是万军难克的坚城、雄城。蒙军近年来往这两个地方迁入三十多万族众,他们大败逃归,看似手里是没有多少残兵败将了,但将其族在太原、泽州、潞州的青壮都编入营伍,还是能征得七八万兵卒,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两个方向也不宜再进行激烈的战事,”

    在襄陵城狭窄的县衙大堂,除了冯缭、顾骞、高绍、王辙等随扈将臣,温博以降,冯宣、李秀、苏烈、冯璋、何柳锋、朱贞、曹霸、赵慈等数十参战将吏,也都分三列坐于长案之后,参与议事。

    韩谦与赵庭儿坐在长案之后,与诸将臣谈及这两个方向后续的防御及其他军政事务的安排,

    “下一步,我们要集中力量收复关中,襄陵以及沁水两个方向,将以修造工事进行防御为主,消化俘兵之余,并积极派出小股兵马,往吕梁山、太岳山以及太行山南麓渗透。当我们能控制更为广阔的山区,就算太原盆地、上党盆地,还有几座城池落在蒙军手里,实际上也没有多少威胁了……”

    “参谋府建议在太岳山南麓新置太岳行营军,治沁水,负责对泽潞之敌的防御,我也觉得这个极有必要——李秀,这次就要麻烦你来出任太岳行营军的这个都统制了,苏烈出任副都统制,与陈元臣留在沁水,协助你一起负责对泽、潞两州的军事渗透、防御……”

    都统制都会加镇军都指挥使衔,相当于一路兵马主将。

    当然,这也是李秀名至实归的为李氏一族在当世重新争得应有的荣耀跟地位。

    李秀少年成名,随其父李遇归隐洪州,再出山便是金陵逆乱,他也算是为信昌侯府及晚红楼一系立下赫赫战功,不料结局却是其兄李长风横死,李氏残族还要在韩谦的庇护下才逃过一劫,最终流放到下蔡定居。

    从早初的下蔡防御战,后续率部接应郸城,与孔熙荣整兵商洛、出守孟津,以及编练骑兵参与豫西防御,李秀都立下不少功绩。

    不过,大梁旅都指挥使一级的优秀将领极多,像苏烈、冯璋、何柳锋、卢泽、林宗靖、林江、林胜、董泰、谭修群、肖大虎、窦荣、魏续等将,都是追随韩谦十数年的“老将”,哪个不是战功彪炳。

    而沈鹏、赵慈、薛川、曹霸、温渊等将,追随韩谦的时日不久,但他们要么是梁军旧将,要么是随温博率罗山守军相投,也都早就成名。

    不过,韩谦此时拔擢李秀为一路兵马之主将,众人也是心服口服。

    决然放弃绝对安全的内线不走,只为争一两天的时间,冒险率领骑兵从汴梁、孟州等敌境穿过,不是谁都能做出来的决断。

    沈鹏当时与李秀都在长葛,他就主张走内线,是李秀强烈主张,沈鹏才与他一起从孟州借道;赶到垣曲后,李秀又果断提出率部直接插入梅河古

    道拦截。

    这一切都说明李秀有着超越一般将领的判断力与决断力。

    要不是因为他与沈鹏率部及时赶到,并在与苏烈会合之后及时插入梅河古道,大梁这一仗不仅至少多拦截下三万的溃兵,还一步到位控制住从太岳山南麓进入泽潞的要冲之地。

    这对后续的敌我形势及战事发展,都极关重要。

    沈鹏、苏烈这一仗都立下赫赫战功,但韩谦提拔李秀出任太岳行营军的主将,也是口服心服。

    李秀、苏烈走出长案,领命谢恩。

    “晋州接下来改为平阳府,冯缭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