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7.震荡(第1/4页)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看到这个,说明宝宝购买没到比例喔⊙⊙!这样看不懂喔!  真好, 陶清风心想, 总算还能留下哪怕一鳞半爪, 自己在那个时代贡献过的痕迹。本以为自己既然下狱问斩,自己寄去弘文馆的材料, 也要被抄没销毁的,看来同僚们很聪明地瞒天过海收藏起来了。

    上一世自己被斩首时, 二十四岁。这一世重新活过来, 二十一岁,面容还有七八分相似, 冥冥中的天意,既然如此厚待于他,那他更要小心翼翼, 方能不辜负这份机缘。

    陶清风心神既定, 终于有余力稍微四下看看,这才发现, 他对面坐着看书的那名男子,手中举着的书的封面是——《全楚诗选》。

    陶清风愣了愣, 心想也对,每一朝都是有全诗集的, 大楚也不例外。他想起了前世和燕澹生都有的心愿, 虽然也不圄于诗作, 包括文论c辞赋。想必《全楚诗选》里, 会留下燕澹生很多诗作吧——如果燕澹生, 没在被株连的三百余人里。

    他不会的,陶清风心想,对方是燕门嫡子。燕家是百年望族,朝野民间都根基深厚,大楚这三朝:佑光皇帝信赖燕家;暴虐的熙元皇帝也不得不依仗燕家;后来的崇安皇帝尚是王爷时,和燕公c燕家几位将军的关系也都很好。

    何况,燕澹生很聪明,能平安活下来。

    为了印证这直觉一般的想法,陶清风又翻开了桌上的《大楚史》,翻到崇安皇帝在位的四十年间。

    四十年可书的东西太多,陶清风一一看去,心中愈发感到安慰,能看出大楚朝野逐渐从黑暗流血的日子中走出,百废俱兴,最后有了一段繁荣的治世。《大兴史》的编纂者刘汶,就是出生于那一段繁华盛世中。

    也果然有燕澹生的痕迹。

    史书记载:崇安皇帝在位的第三十年,太子少师燕澹,病逝于京师景园,时年五十二岁。

    太子少师位列三师,二十一岁入仕,待了三十余年的官场,高位全身而退。陶清风心想,果然如此,燕澹生比他预料的,更有出息啊。这算是文人梦想的人臣顶峰吧。

    只是,燕澹生,燕澹他为什么改名字?年龄对得上,又官至此高位,应该不是同名同姓。

    太子少师传世的文墨,那应该如绮罗珠玉,琳琅满目。别说《全楚诗选》收录的诗了,燕澹生的文论辞赋集,搞不好都有数十卷。

    陶清风还真想找来看一看。于是他把《大楚史》和《大兴史》放在座位上,又去书架那边了。

    陶清风虽然看不懂那些英文和理科工具书,但是从华国历史图书的放置来看,放的都是一些通识书籍,不一定收录有私人书集,而且燕澹生既然能改名字,搞不好他的集子也是取了个新名号写的。所以陶清风逛了一圈没找到燕澹生的集子也不奇怪。他转而想找一本对座那位看的《全楚诗选》,逛了一圈,却发现诗选那里书架空了,《全楚诗选》都被借阅出去了。

    陶清风知道等座位的人很多,不敢久逛,找不到也只好回去,重新坐下,发现桌上只有《大楚史》,那本《大兴史》被对座那位兄弟拿起来看了。自己的位置上放着对方刚才看的《全楚诗选》。

    陶清风会心一笑。对方想换书看?自己运气真好。

    《全楚诗选》有两百首诗,大部分是佑光和崇安年间的诗人所作。佑光年间之前的诗,陶清风也大都有所耳闻,但崇安年间的诗,就没几个是认得的人写的了。也没看到署名燕澹写的诗。

    当然,更没有陶清风自己的。自己在公共场合,写的就那几首御前应制诗,根本就没多少价值,哪怕在《全楚诗》里有,也不会被编进《全楚诗选》。《全楚诗选》是后世人选编,并不会根据作者的官职高低,仅通过传唱度和诗句质量来决定,更纯粹一些。

    至于陶清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