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8.精品周播(第1/4页)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看到这个,说明宝宝购买没到比例喔⊙⊙!这样看不懂喔!  想到自己所在佑光一朝, 寒门学子的入仕途径还十分艰难:名宿大儒们要么炙手可热, 门庭若市;不是普通读书人家能够肖想的;要么便躲入深山避世,更难寻觅。

    陶清风很幸运, 在他家乡, 偏僻的南山里,就住着一位退隐致仕的大儒徐棠翁, 恰好看中他的资质, 破例收为关门弟子教导, 陶清风才能一举中甲。

    徐棠翁很高兴,他知道陶清风身世伶仃, 朝廷里更无人关照, 能够钦点探花,便以为朝野风气有所改进。于是徐棠翁接受了当地县丞推荐出山。佑光皇帝得到消息,派人邀请徐老入京讲学。

    徐老桃李成蹊, 从前的学生不少都在京师当了大官, 只不过以前老师隐世, 不好来往。他们听到消息,闻风而动,逐渐拧成一股势力。在京师左近有了名气, 称为‘徐门’, 开始偶尔照拂一下“同门”。

    只不过这些优待陶清风都没享受到, 在徐派门生逐渐声名鹊起的那三年, 他正因为母孝丁忧, 待在南山乡下,每天荷锄曝书,却还是逃不过被新帝清洗的命运。

    同一个老师所教的学生,往往在上位者眼里,都被划归到一个政治阵营里。

    陶清风心想,如果在那个时候,天下各地都有朝廷下令开设的书院,书院里坐镇的又不止一两位大儒,学子们想必就不会被划分成哪一派的门生,受到政治上的连坐了。崇安皇帝这举动无疑很贤明。

    那位兄弟说:“书院名称是礼部国子监祭酒拟定,并没有明文记载为何叫陶馆。据我个人推测,应是取轲子的‘郁陶思君尔’,郁是‘忧’,陶是‘乐’的意思。陶馆之名,想来是让寒门学子们,能‘快乐’地读书吧。”

    他说罢,眉眼弯弯一笑。

    陶清风又是一阵恍惚,这位兄弟笑起来,和燕澹生更像了。大概长得好看的人,笑起来都有共通之处吧。

    虽然是个陌生人,陶清风心中的亲切感又增添了几分,这个时代的普通人不像能懂得这么多偏僻知识,看来是很幸运地遇到了解的人。

    现在陶清风大脑半晕,又很放松,看对方文质彬彬的书卷气质,也没多想,就以为是个学过古代史专业的学生——他还不知道现代社会,二十七八岁的人除了读硕士读博士的,一般都已经进入社会工作。毕竟陶清风那个时代,学子们为了科举,读二三十年的书,花甲中举之事也时有发生。

    陶清风还在想刚才对方说的国子监祭酒起名字的用意,本来想回去再看看《大楚史》,但国子监祭酒是从四品衔位,简略的《大楚史》不一定会记录这种级别官员的名字。

    陶清风忽然想到,既然这位兄台了解,说不定可以问问?

    “那您觉得,当时的国子监祭酒是何人?”这个问题有些唐突,也更偏僻了,陶清风心想,所以他贴心地加了‘您觉得’作为台阶,万一对方不知道也没关系。

    但陶清风其实也没细想,自己包裹得这么明显,连脸都不露,寻常人是很容易生疑的。但对方也好脾气地回答着,没有反过来打听他,甚至带了一点理所当然的指导语气——

    “你可以看《崇安三十六年间大事要录》,那里面有记载,燕澹当了二十年的国子监祭酒,从崇安十九年至三十九年。陶馆书院的名字,自然是他取的。”

    陶清风一怔:二十年的国子监祭酒?燕澹生当初的志向,不是想当礼部尚书吗?不是觉得国子监那种地方没挑战吗?

    倒是陶清风自己,人臣的终极理想就是国子监祭酒,去管理天下学儒们。

    这本《崇安三十六年间大事要录》听上去比《大楚史》记载崇安年间的事,更为详细,也不知是谁编的,回头找来看看。

    一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