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抱朴子》:可贵的“瞎琢磨”与“瞎鼓捣”记录(第1/4页)  古书奇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不仅是秦始皇的梦想,也是孙悟空的渴望,《西游记》里的妖怪们之所以要吃唐僧肉,为的也是能长生不老。这个梦想是否能够实现?有没有天梯直达仙界?在古代,人们一直对这个问题难以释怀。东晋道士c炼丹家c医药学家葛洪对这些问题给予了特别认真的思考和研究。阅读c思考c炼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把自己这些“瞎琢磨”和“瞎鼓捣”的成果记下来,写成了一部奇书,用自己的号命名,叫《抱朴子》。从而以其非凡的脑洞大开和炼丹实践对古代文学c化学和医学做出了意想不到的贡献。

    碎用《庄子》筑天梯

    “人,能不能成神仙,这是一个问题。”葛洪对此进行了相当走心的思考,最后他通过《庄子》找到了答案。这答案就记录在《抱朴子》里。《抱朴子》与之前的道家典籍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对《庄子》进行改造,而之前的典籍是对《老子》加以改造。《抱朴子》表明道家的道教化进入了新的阶段,其改造也是道教一贯采取的“碎用”之法。

    所谓“碎用”,也就是切碎了为己所用,《庄子》就是葛洪的菜,《抱朴子》就是用《庄子》做成的菜。这跟采摘花朵装点自己的房间也差不多。这种做法并非葛洪的独家发明。在葛洪之前,初期的道教著作往往依附于道家的著作及其理论。东汉末期的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就是通过对《老子》注疏的方式来阐释道教的基本理论。汉代的另一部道教著作《太平经》也同样有化用老庄之言来阐释教义的作法,可见此法沿袭已久。葛洪在创作《抱朴子内篇》的过程中沿袭了这一做法。葛洪《释滞》篇谓:“文子c庄子c关令尹喜之徒其寓言譬喻,犹有可采,以供给碎用,充御卒乏。”他认为《庄子》寓言多有可取之处,因而在系统阐述其道教思想时,往往化用《庄子》中特定的文本以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丰富形象,易于为人所接受,此即所谓“碎用”。

    举几个栗子。葛洪《论仙》篇论及死生问题时谓:“吾子乃欲延蟪蛄之命,令有历纪之寿,养朝菌之荣,使累晦朔之积,不亦谬乎”其中“蟪蛄”与“朝菌”的形象,即来自于《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句,用以形容生命短暂。又如,葛洪在批驳反对神仙信仰之人时谓:“夫聪之所去,则震雷不能使之闻,明之所弃,则三光不能使之见,岂輷磕之音细,而丽天之景微哉而聋夫谓之无声焉,瞽者谓之无物焉。况告之以神仙之道乎”葛氏以聋盲之人不知震雷三光来比拟心识不明者因自身领悟力有限而不能理解神仙之术的真实存在。此譬喻借用了《庄子·逍遥游》篇“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的论说方式,说明不能理解神仙之术是因为自身的局限,而不能因此否定神仙之术的真实存在。搞得我们一般人有点自惭形秽灰头土脸的意思。可见葛洪论述重要的道教理论时,常以“碎用”的形式,承袭《庄子》言辞与其论说方式,只是稍加敷演铺陈而已。

    此外,葛洪在塑造道教理想人物时,亦采用“碎用”的方式,使其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葛洪在描述本飘渺无迹的神仙时,承袭了庄子对“神人”等理想人格的形象化描写。比如葛氏认为上乘得道者“乘流光,策飞景,凌六虚,贯涵溶。逍遥恍惚之中,倘佯彷佛之表。”此种绝对自由的状态,正是庄子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无待逍遥之“至人”“神人”“圣人”。葛氏所谓次等得道者“能肥遁勿用,颐光山林养浩然之气于蓬荜之中”。此种居蓬荜之中,而能不改其乐的形象,与《庄子》中衣大布过魏王的庄子c环堵蓬户的原宪等得道者的形象也极为神似。

    神仙方术自秦汉以来延绵不绝,到了东汉末年又为原始道教所汲纳,随着道教的不断发展,其内在的理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