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银雀山汉墓竹书的惊世发现(第1/4页)  古书奇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书界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有一连串的疑案,可谓积案如山。聚讼纷纭,无有定论。破解它们的唯有证据。这些证据很多都深埋于神州的不知哪一块地下,不知哪一天因为什么原因才得见天日。可遇而不可求。而这些证据一旦出现,都能令古书界风云激荡。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就是古书界的一次值得大书特书的大发现。

    发掘过程再现

    1972年4月10日,临沂地区卫生局准备在银雀山建一座办公大楼。这座山被批给了卫生局。由于是坚硬的山石,打地基不容易,卫生局本来是打算先建一个地下室。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人们只能用简陋的锹镐进行开凿挖掘土石。这时有人惊奇地发现了一处软土。

    顺着软土继续向下挖掘了两米左右,开始出现一个墓葬形制的东西。工人孟季华向卫生局领导报告,发现了古墓。

    卫生局于是报告临沂县文化馆。文化馆派刘心健和74岁的张鸣雪及临沂县图书馆馆员杨殿旭三人到现场进行考古发掘。并请求临沂驻军派军队维持现场秩序。临沂当地驻军立即派一个班解放军荷枪实弹赶往现场。

    这是一处古墓葬。墓是竖穴。就是说棺材是竖着放下去的。此处墓穴里有一棺一椁。这样的棺椁结构说明墓主是一位地位不很高的士。因为西汉当时墓制,天子五棺五椁,诸侯四棺四椁,卿三棺三椁,大夫二棺二椁,最低等的士阶层,是一棺一椁。

    刘心健和杨殿旭负责开棺。他们在棺材板上开了一个洞,从里往外掏东西。此时的墓穴早已被淤泥和地下水灌满。二人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正在发掘的古墓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只是像往常一样清理着墓中的随葬品,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经他们的手从墓中取出的随葬品,正是后来举世震惊的绝世珍品。他们开始时只注意一些器形物件,直到后来杨殿旭看到了在淤泥里有一些类似烂席子的散碎篾片一样的东西。起初不注意,直到后来又有一大片很显眼的“篾片”漂上来。他捞起来一看,是栗子皮色,在水里涮了涮,发现上边有字。于是对刘心健说,看这是什么,上边还有字。刘心健拿过来一看,非常震惊,感到这个发现非同小可,这很可能是古代的竹简。于是拿着问张鸣雪。张鸣雪是文物考古专业院校毕业的,一看便知这是古代竹简。于是三人向正在临沂考察的省博物馆的吴九龙等人报告,发现了古代竹简。

    接下来的字更是让在场的人精神大振,吴九龙拿起一枚竹简,只见上面写着“齐威王曰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孙子再拜曰”,这文字和孙子有关,难道竹简上的内容竟是《孙子兵法》吗?吴九龙大胆地推测着。

    吴九龙感到这是考古重大发现,于是立即决定,暂停挖掘,向省博物馆请示汇报。省博物馆派蒋英炬等来主持挖掘工作。在棺椁的边箱放置随葬品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竹简。

    几天后,在距此墓穴不到半米远处居然又发现一处墓穴。两墓都是长方形竖穴,均为一棺一椁。椁室分成棺室和边箱两部分。大部分随葬品放置在边箱内,出土陶器c漆器及铜镜c钱币等。二号墓同样出土一批竹简。

    工作人员一边清理一边拍照,从而清理出大量竹简。省博物馆迅速将情况上报中央。中央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指示一定要保护好这批竹简,迅速释读出来,以便刊印。由于山东省博物馆条件有限,省博物馆决定由吴九龙带竹简进京。为保护好这批竹简,不使其因天气原因而腐烂,工作人员采取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一是派人对竹简拍照,用故宫的大型相机,以1:1的比例拍照;二是找书法高手临摹;三是将每一片已经软化的竹简用两片玻璃条夹住,两头中间用三道丝线捆住,然后装进一个长玻璃管内,管内灌上防腐剂,其实就是毒药。然后用塞子塞住玻璃管,封口处涂上蜡油,做到完全密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