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北周灭佛:这次焚书没毛病(第1/2页)  古书奇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家都知道的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到底是怎样统一的?

    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是通过变法自强,国力大增后扫灭了六国实现了统一。那么,南北朝也是分裂局面,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先后存在。北朝有北魏c东魏c西魏c北齐c北周五个朝代先后存在。到北周开始统一全国时,北方有北齐与之并立,南方有南朝陈与之对峙。这样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实力都在伯仲之间,为什么北周能够有实力统一全国呢?

    其实,除了北周政权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外,其在文化方面的尊儒灭佛之举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南北朝政权都支持弘扬过佛教。尤以南朝为盛。弘扬发展佛教的节奏从未中断。对于文化事业这倒也无可厚非,但国家的国力因此大为削弱。因为很多人为了逃避徭役c兵役c赋税都出家为僧尼。寺院广占田产,享受香火供奉之外,还不纳税,纯消费。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拖累。一个国家放任佛教发展,跟一个人患上了癌症失去劳动能力是一样的结果,必然日益衰弱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谁有勇气有魄力向佛教开刀,谁就摆脱了颓势,占得了先机。

    历史的重任就这样搁在了北周政权的肩上。

    公元572年,周武帝诛杀宇文护,把大权收归己有之后,于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c僧侣c百官再次讨论佛c道c儒三教的问题。这一次,“帝升高坐,辨释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把佛教抑为最末,事实上已是灭佛的前奏。当时有些佛教徒不知周武帝用意所在,还一个劲地争辩不休,说明佛教当在道教之上,心里很不服气。而另一些明眼人却看透了周武帝的心事,指出:“若他方异国,远近闻知,疑谓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深诚可怪。”他们认为周武帝这样做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为“但顽僧任役,未足加兵;寺地给民,岂能富国”。

    僧侣的讥讽c反抗都无济于事,反而更增添了周武帝对灭佛的决心。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诏“断佛c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c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一时间,北周境内“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兰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建德六年(577)正月,周武帝率军攻入齐邺城。当时齐地佛风最盛,周武帝决心将尊儒灭佛的政策在齐地推行。齐国有一个叫熊安生的国子博士,博通五经,听说周武帝入邺城,连忙叫家人扫门准备迎接周武帝前来拜访,他的家人都感到奇怪,熊安生说:“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果然不久,周武帝就亲自来拜见他了。周武帝给了这个儒生很高规格的礼遇,“不听拜,亲执其手,引与同坐,赏赐甚厚,给安车驷马以自随”。在尊儒的同时,周武帝又召集北齐僧人,讲叙废佛的理由。僧人慧远以地狱来威胁周武帝,他警告周武帝说:“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入。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怖。”周武帝没有惧怕所谓死后下地狱的警告,将灭佛进行到底,下令禁断齐境佛教。

    周武帝灭佛一事,被佛教徒视为佛教浩劫,竭力攻击。但从当时历史来看,周武帝的灭佛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周武帝不顾世俗偏见,从公元574年到578年,他下令“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也就是说,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c尼还俗,相当于当时总人口数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为国家编户,这对急需兵源和财力的封建朝廷来讲,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