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古书界为“伪书”立案的必要性(第1/2页)  古书奇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而有伪,书而作伪,让在古书界探幽揽胜的人们感到扑朔迷离,茫然无所适从,不胜头疼之至,只恨无一古书界的司南。

    伪书种类既多,伪书则更多,今人张心澂(音chéng)《伪书通考》一书列举的伪书数达一千一百零四部。如对照一下《四库全书总目》,伪书是所在皆有。不少学者为其所误,走了无数的弯路。梁启超博学通古,从三个方面系统考察了伪书的不良影响,并因此肯定了为古书界的“伪书”立案的必要性。

    1伪书淆乱史实,导致进化系统紊乱,社会背景混淆,从而影响对历史做出实事求是的描绘。

    这里有个典型的例子。马骕《绎史》一书,讲远古的事很多,材料也搜集得异常丰富。读罢该书,你会发现中国在盘古时代,业已有相当程度的文明存在,乃至天皇c地皇c伏羲c神农c轩辕之时,已经是典章文物,灿然大备,衣胙器物,应有尽有。照此一推算,中华文明史至少有七千年。但是您切不可为此而自豪,否则您就会对殷商甲骨文所反映的商周文明的简朴感到迷惑c不解。历史是不断前进的,这是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何在这里会出现愈到后来,文明愈是退化呢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因为《驿史》一书实是清初马骕博采各书而成。所记春秋以前事,取材极为芜杂,很多假托春秋以前所著的伪书中的材料被采用,才导致有了这种现象。这不是社会发展规律有问题,而是《绎史》一书所记史实有问题。这种情况在《汉书·艺文志》所载之神农c黄帝的著作甚或《周礼》等书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使用前必须予以辨明。

    社会背景混乱的作品,在托前人之名而作的伪书中甚多。《杂事秘辛》一书,托名为汉人之作,实是明代杨慎所造。书中记汉代风俗c典礼c衣胙c文字甚多;又有所谓梁冀家事,说是皇帝选妃,看中了梁大将军家的小姐,由皇太后派一保姆去检查小姐的身体,文章优美,绘声绘色,还有所谓缠脚的资料(而缠脚五代时才出现),等等。这些记载全然没有事实之根据,断不可以用来研究汉代历史和风物。杨慎的文章写得很不错,若径直标明为杨慎撰,我们当可以把它当作明人所撰的一部有价值的神史小说来看待。

    伪书史迹之不辨,不独会造成以上两种不良影响,还会使人错认事实是非,并因而妨碍人们对历史与人物做出正确之评价。伪书中出于诬善和争胜而撰作的那部分,这种情况更是明显。《涑水纪闻》和《幸存录》二书,前已述及其中杂有他人假冒司马光和夏允彝的伪作。若不加以辨明,或贸然轻信,势必导致事实是非颠倒,并进而影响对司马光c夏允彝的人格品行乃至思想做出公正的评价。又如《孔子家语》一书,言孔子诛少正卯之事甚详,后代的儒家学者对此津津乐道,以为孔子不仅尚仁义,而且有手段,通权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从《孔子家语》所记孔子诛少正卯的所谓罪行中便可得知,即“言伪而辨,行僻而坚,润泽而非,记丑而博”,这分明是战国末年“刻薄寡恩”的法家言论。他们力倡制度,为此,竟替孔子捏造事实,让人以为儒家的老祖宗孔子便是身体力行的典范。代代相传的结果便是:崇拜孔子的人认为他通权变,攻击孔子的人则认为他太,这真是一场没完没了而又毫无意义的官司!孔子也何其不幸哉!

    总而言之,不辨伪书则难以建立真正的信史。

    2伪书不辨,将导致时代思想紊乱,学术源流混淆,个人主张矛盾,从而影响对中国思想发展史做出正确的描绘。

    管仲是春秋初年的人,而《管子》一书则多是战国时代的品。《管子》中那些批评兼爱c非攻c息兵的言论,绝不是春时期的思想家所能提出,而分明是战国初年墨家们的主张。径认为《管子》乃管仲所作,撰著春秋初期的思想史时恐怕因此要增写对“兼爱”与“非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