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唐僧译经:不仅仅是佛经(第1/4页)  古书奇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们只知道唐僧取经,取经后成佛。而真实的唐僧取经回国之后可并不清闲。相反,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取经只是手段,译经才是他毕生工作的重头戏。唐僧其实是当时首屈一指的翻译家。

    译经是玄奘人生的第二阶段。回国当年,他婉拒了唐太宗让他还俗从政的邀请,就不舍寸阴地投身到翻译佛经的伟大事业中去了,直至公元664年生命终止。天机巧合的是,这两个阶段几乎各用去了他生命的19年时光。

    唐僧最爱是少林

    玄奘家乡东南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所名刹,远离市廛,环境清幽,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未获太宗允许。这次玄奘不能再“任性”了,只得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回长安。

    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并上言曰:“玄奘从西域所得梵本六百余部,一言未译。今知此嵩山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远离鄽落,泉石清闲,是后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译经处。玄奘望为国就彼翻译,伏听敕言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次日,高宗回信拒绝。

    帝诏弃缁,妙喻婉拒

    玄奘回国之初,唐太宗对他十分赏识器重,说:“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正因为如此,太宗要求他弃缁还俗,史书载:“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罢道,助秉俗务。”玄奘言道:“玄奘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也。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玄奘之幸甚。”用了一个贴切的比喻,婉拒了太宗的要求。

    太宗劝玄奘弃佛还俗的要求与他翻译佛经c弘扬佛法的宗旨相违背,遭到了玄奘的拒绝。唐太宗仍不放弃,常常“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就是想让他做自己的左膀右臂,真是求贤若渴。如贞观十九年,唐朝进军辽东,太宗要求玄奘观战,再次提出还俗的要求。二十二年,太宗又一次令他还俗,但玄奘不改初衷,上疏陈明再三,表示“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

    不仅太宗赏识,唐高宗李治上台以后,也多次提出令玄奘弃缁还俗的要求。

    其实,唐初统治者尤其太宗时期,屡次规劝玄奘弃佛还俗,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太宗对佛教的政策有关,他们是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收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公元 618 年,唐朝建立,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破坏,国家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唐初统治者对佛教并不支持,甚至有时排斥佛教。史载,唐太宗讨伐王世充,虽常用少林僧兵,但他攻占洛阳后,废除隋朝寺院,大肆裁汰僧人。另外,唐太宗崇尚文治,认为佛法无益于天下。贞观二年,唐太宗语谓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结果国破家亡,应当引以为鉴。他在朝堂上公开宣称:“朕今所好者,惟在尧c舜之道,周孔之教。”所以,以玄奘的影响力,如果他还了俗,那会带动一大批僧人。

    再就是,贞观年间,唐太宗积极经略西域。为了打击突厥在西域的霸权,他先后多次发动战争,如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打垮西突厥,建置西伊州(今新疆哈密)。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平定高昌,建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唐太宗需要精通西域c中亚各国地理交通c民俗风情c政治文化的人才,而玄奘西行印度,沿途经历西域c中亚c南亚多个国家,时间长达18年,对这些地区的自然c气候c交通c民族和政治文化了如指掌,无疑是唐太宗经略西域最好的顾问。有了玄奘,唐朝也不必再像汉朝时那样派专人出使西域了。因此,太宗多次要求玄奘还俗做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