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九章 殿试(第1/2页)  红楼贾大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马上就要参加殿试了,贾珠的内心是激动的。殿试于皇宫大殿举行,且由皇帝亲自命题并主持,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贾珠想不出有哪个考试还能和殿试相媲美的。

    殿试之制始于武则天,武则天在改大唐国号为大周的时候,授元年开科,在东都洛阳上阳宫洛成殿亲躬策士,开殿试之先河,至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方成常制。

    宋开宝六年的一天,几十名新科进士被带到了讲武殿,他们有幸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亲切接见。在与这些朝廷选拔的人才交谈中,太祖的和颜悦色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这批进士中两人表现得才疏学浅,答非所问。太祖一怒之下,下令将二人开除,并问责贡举二人的官员。恰巧又有落榜士子徐士廉击登闻鼓,投诉考场不公。宋太祖赵匡胤龙颜大怒,当即命令整理落选考生名册,表示择日将亲自阅卷。于是,近二百人得到了翻身的机会,他们重新考试,再加考诗赋。这次考试后,徐士廉成功被录为进士。

    自此以后,由皇帝亲自面试考生成为了科举考试的程序,这道程序被称为殿试。会试中式者为贡士,全体贡士须再通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而成为进士。皇帝亲自出题,考核会试中选之人,最后由皇帝钦定排名。如此,既是要区分个人的水平档次,又要把蒙混过关不学无术之人逮出来。不过,这样一来,主考官推选出来的考生,往往容易被皇帝一票否决了,而皇帝觉得不错的,往往又能迅速上位。

    后来,因贡士张元殿试落第出走西夏,官至丞相,屡屡犯边,而成宋廷心腹大患。因此,宋仁宗赵祯嘉祐二年变更殿试所行末位淘汰之法,以防文人反叛为敌所用之事。自此,贡士应殿试,原则上无被淘汰出局之虞,只是决定甲第c名次而已,历代相沿。

    殿试历经元明两代,内容多有损益,形式屡经变更,直至本朝最受重视,也最为严密成熟。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即状元c榜眼c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约占与试者三分之一,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约占与试者三分之二,二甲c三甲之头名均称传胪。因殿试后,例由黄纸书写新科进士姓名c甲第及名次,并张贴以布告天下,故称金榜题名。

    贾珠既会试中式已是贡士,就表示不管殿试结果如何,至少都可以入三甲之列,赐同进士出身。贾珠也不贪心,他并不求状元c榜眼c探,只求入二甲之列,赐进士出身就够了。

    四月二十日这天,全体贡士须先参加在保和殿举行的复试。在诗赋这道题,贾珠抄写了赵翼的《论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复试毕,于四月二十一日应殿试,地点在太和殿。皇帝亲临考场主持殿试,突出皇帝天下宗师之地位,以及应试者天子门生之身份。

    应试者自黎明即入,历经点名c散卷c赞拜c行礼等繁琐礼节,然后颁发策题。题纸用宣纸裱成,极为考究。每页长四十厘米,宽十二厘米,有红线直格,每行二十四字,要求每字皆须书写工整。考生逐一跪接题纸,到自己座位上开始答题。

    试卷题目,为经史时务策一道,即以四书c五经文中摘句为题目。策题以皇帝名义发问,评阅试卷官员称读卷官,应试者以臣子身份应答。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应试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千字左右,起c收及通篇行文均有定式,并用正体楷书书写,且严禁添注c涂改。

    殿试卷用白宣纸裱七层,试卷尺寸为十五开,前六开素页,备写履历弥封,将应试贡士之姓名糊住,以防考官徇私作弊,后九开画直行,备写策文,每开十二行,上有红线竖道,无横格。另发放草本一帧,尺寸略小,纵横与正卷相同,有横格二十四字,供应试者起草之用。试卷c草卷,均由礼部备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