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 结局(上)(第1/12页)  凶手的作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c结局

    48c锒铛入狱

    两个月后,京口,蒜山渡口。

    今日天气不太好,江面上的浪头稍微有些汹涌,停靠在岸边的船只随着波浪左右摇摆,偶尔船舷撞在一起,发出沉闷的响声。天空阴沉沉的,虽是夏天了,江风竟然有些刺骨,旁边客船渡口那边,穿少了的人都有些唧唧缩缩的,揣着双手上上下下。平日人声鼎沸c热闹非常的渡口,竟有些萧瑟之意。

    蒜山渡是淝水之战四十年前,成帝末年扩建的,断断续续修了十年才算完成,在当时是江南数一数二的大码头。据说落成启用时,权臣桓温还亲自来祭江,可见旧日的荣光。

    然而从那时到现在,五十多年过去,再没有认真的加固和整修过,渡口的建筑大多残破不堪。剥落的漆皮,坑洼的道路,锈蚀的木板,似乎在控诉日益颓败的朝政。有些建筑甚至已经都倾颓了,残存的廊柱浸泡在水里,任由风吹雨淋。

    渡口分为庶民使用的客货码头和士族与官员使用的官家渡口两部分。相比民用码头的残破,官家渡口多少还有些样子。刘裕和赵文雄站在岸边一艘雕梁画栋的宽大楼船旁边,正在道别。

    去荆州的任务来的挺突然。

    前天晚上,刘裕匆匆忙忙赶到驿馆,通知赵文雄,派他尽快出发去建康接人。刘大公子两周前去建康面见桓玄,迟迟未归,如今桓玄步步进逼,于京口大大的不利,刘牢之担心刘敬宣再留在桓玄身边,会有危险,打算派人悄悄去接刘敬宣回京口,刘裕于是推荐了赵文雄。

    按理说,这事派个武将,带几艘快船去处理就可以了。然而不知为什么,刘裕选配了一名得力的水军将官之后,执意推荐赵文雄一起前往,言赵文雄能够随机应变,智谋百出,万一遇到困难能够逢凶化吉。

    赵文雄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现如今形势如此紧张,北府军所有重要的人物都聚集在京口,万一又有什么巨大的变动,大家都希望能够及时知道,并参与其中。刘裕却把自己派到这么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去,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归根到底还是不信任自己?

    自二个月前刘牢之投向桓玄,兵锋直指浦上以来,一如所料,司马尚之从建康带来的士族部队不战自溃,几天功夫就四散奔逃,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桓玄拿下历阳,生擒了司马尚之。

    而且,本来借了司马元显册封,驻兵豫章,在桓玄身后虎视眈眈,意有所指的卢循所率孙恩余部,突然掉头向广州奔去,完全解除了桓玄的后顾之忧(想来,定是那份乌贼墨汁写就的“诏书”时间一长字迹消失,卢循以为被忽悠了,自然率军遁去)。于是桓玄大军顺流而下,半个多月功夫,轻而易举的击破了建康城。

    然而这一切并不像刘牢之最初设想的那样,是桓玄和他共同踏进建康城,接受百官的恭迎。相反,桓玄派冯该守历阳,令卞范之前出洌州,对驻兵浦上的刘牢之呈夹击之势,使他动弹不得,自己却带兵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拿下建康,独自掌控了朝局。

    而且,入城之后,桓玄历数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父子二人的罪恶,将司马元显及其府中幕僚尽数杀死,却偏偏留下了刘牢之的仇人司马道子,只把他流放到安城郡看管了起来。更有甚者,他还重用刘牢之的另一个仇敌殷仲文,授以重要的证议参军之职,走到哪都带在身边,颇为器重。

    刘牢之听说了这些情形,气愤难平,破口大骂桓玄背信弃义,但形势比人强,也无计可施。

    更没想到的是,桓玄得寸进尺,建康形势刚刚稳定下来,就逼着安帝下旨,封刘牢之为会稽太守,并令他只身前往会稽上任。其他北府将领,却都各有封赏,不做大的调动。

    这种举动,白痴都能看明白,是要削夺刘牢之的兵权,并且调虎离山,让他离开京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