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章 商王朝的迟暮(第1/2页)  华夏历史五千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商汤一步步蚕食着夏的领土和人民,经过鸣条一战(山西夏县之西),也就是在山西南部运城这块地方上消灭了夏王桀的最后一股有生力量,之后的桀失去了自己所有的底牌,只能苟延残喘。

    要知道在一个王朝建立的初期一定会取得很多方面上的进步,比如商朝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促进生产力,在古代生产力就是一切的一切,为什么说古代一直是重农的思想?

    因为古代生产的粮食还不够多,万一有个旱灾或者是洪涝这样的天灾,那么那一大片地区的人们不但不能产出他们应有的粮食,而且还需要当权者调集粮仓里储存的粮食。

    如果调配不利,饿肚子的农民就会搞事情,特别是后世的陕甘地区,像是闯王李自成这样的人就是以那里为根据地,靠着编造“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一举打进明朝的首都,导致勤勤恳恳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同志也只好来个君王死社稷了。

    其实古代的大部分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如此,天灾导致粮食欠收——贪官或者是赈灾不力——老百姓活不下去,然后大家只能揭竿起义,实际上这是好听的说法,说明白就是造反有理。

    只要是勉强能活的下去,大部分老百姓就会忍辱负重的活下去,即使这样的生活艰难到常人无法想象,除非真的是到了那种易子而食的情况才会奋命一搏。

    不过商汤那个时期的生产力远远不如后代,而且在三国时期之前都没有发现南方这种一年三种的神地,即使是唐朝也只是把岭南地区当做流放问题官员的蛮荒之地。

    万一发生天灾商汤也没什么特别好的处理方法,不过商汤的人口相对后世来说也不是很多,而且在建都之前商汤还是以畜牧业为主的。

    而每隔个几十年总会来那么几个前所未有的天灾,所以商汤在之后的三百年多年就开始了漫漫迁都之路,之前提到商朝最开始的首都在亳(河南商丘),在这期间一共迁了五次都城。

    其实迁都的原因也不完全是天灾,也有人祸的原因,比如王族内部经常发生王位争夺战,这时候就体现出了以后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商汤的历史总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商一先商一晚商,而第一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就是商汤伐夏,第二个阶段就是盘庚迁都,第三就是商纣王。

    为什么提到盘庚这位君主呢?他的功绩其实也在于迁都,不过商朝的这第二十一位君主也算是一位中兴之主,自从盘庚带着平民和努力渡过黄河搬迁到了殷(河南安阳),这也是后世称有时称呼商殷的原因。

    之后的两百多年,商朝再也没有迁过都,在河南安阳这个地方也发掘出了很多商代的遗物,后世之人将那里称作“殷墟”,殷墟里面发掘出了很多龟甲和兽骨,而商代可没有什么竹简之类记载文字的东西。

    而兽骨和龟甲上记载的自然就是商代的一个重要产物甲骨文,而商代的人也是很迷信的,像是外出打猎c出征c祭祀的时候都会来占卜一番,然后把结果记载上面。

    除此之外,殷墟里面还发掘出了大量的青铜器,种类和数量都很多,还有一个叫做司母戊的大方鼎。其实人类发现并使用元素的顺序和化学元素周期表差不多,因为越是靠后的元素越不容易单独存在,所以人类一般发现并使用的都是那些不怎么容易氧化的元素。

    但是即使是在三千多年前,古人早已开始使用合金——青铜,不得不说这是古代人们的劳动智慧。其实今人与古代之人相差最多的只是思想和知识的积累罢了,脑容量大小其实并没有多大变化,而且古人有些领域上其实是可以吊打今人的。

    盘庚迁都之后为后面的一位君主打下了发展的基础,这个人就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也就是盘庚的侄子。其实要说中兴之主,武丁才是当之无愧的,但是盘庚的迁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