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那边刚刚有整修东京汴梁皇宫的打算,徐还也动起了这个念头,不过地点是洛阳。
皇宫,对于一个封建王朝的意义不言而喻,不只是皇帝后妃起居之处,更是三省六部办公之所,权力核心,王朝的政治中心。通
常,只会出现在都城。
都城之外大都是行宫,避暑或游玩暂居之所。西
京洛阳是大宋的陪都,又是昔日唐朝和五代后唐的都城,自然是有宫殿的,可惜毁于战火。
不过大宋建立之后,皇帝时常巡幸西京,尤其是太祖赵匡胤曾在西京洛阳举行郊祀大殿,行宫还是有的。
只是年代久远,已经残破不堪。
如今借着太上皇南归,侍奉上皇安居的名义,正好可以重新整修。徐
还的目的绝非只是为了修一所皇宫,更不是为了自己享受,或者表达什么非分之想。当然了,事实上一定会释放出这样的讯号。
他的首要目的就是有充足的理由将赵佶留在洛阳,控制在自己手中。
尽管赵构来接赵佶的可能性很小,内心应该非常抵触,可以万一真大张旗鼓派人来了,无疑颇为棘手。至
于更为长远的打算,则是为了迁都考虑。
汴梁,并非一个都城的上佳选择,周遭一马平川,没有任何的山川关隘可以为屏障,太危险。其
实早在大宋立国之初,太祖赵匡胤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可惜烛影摇红,莫名其妙地英年早逝。
新继位的太宗赵光义早前是开封府尹,在东京汴梁经营十余年,势力根深蒂固。为了皇位稳固,自然不会离开自己的龙兴之地,大宋迁都之说自然也就此搁置。
汴梁作为都城,最大的一个好处就在于交通,有运河之利,可以源源不断从江南运来粮食。否则城中的百万军民,拿什么来养活?然
而事实上,这是一个一定程度上的悖论。东
京之所以人口众多,除了繁华吸引了众多居民和商贩外,其中一半是禁军,驻防东京的兵马。
之所以需要这么多兵马,是因为大宋强干弱枝的策略,也是因为东京无险可守。皇帝想要安全感,就必须有大军固守京城。
然而事实上,效果并不明显。早
在真宗年间,契丹人已经给他们敲响过一次警钟,契丹大军直接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
只要过了黄河,就是大宋京畿之地,故而举国震动。当时朝廷不少人甚至生出了立即迁都避祸的提议,好在宰相寇准比较坚决,传言是挟持了真宗御驾亲征。
前线兵卒士气大振,有运气很好地射死了契丹大将耶律斜轸,萧太后才不得不退兵。大宋虽然胜利,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签订的澶渊之盟因此背负了巨大财政压力。然
而侥幸之后,大宋君臣依旧没有警醒都城安全问题。
也许是蜜汁自信,也许是因为迁都的成本太高,或者会影响到皇族c勋贵c士大夫们的既得利益。
总之,此事被无限期搁浅,直到酿成靖康惨祸。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都城是长安或者洛阳,金军能轻易攻克吗?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各地勤王之师赶到,完全会是另一个结局。事
实上,在后来金国灭亡之时,才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金国贵族,以及众多军民面对蒙古大军的时候后,才逃到了汴梁城中避祸。据
说当时全城可能有一百三四十万人之多,他们竟然寄希望一个城墙能够带给他们安全,保全他们的性命。
当时蒙古大军一度久攻不下,但因此生出了屠城的打算,好在耶律楚材及时劝说,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
然而不能每次都寄希望于敌人的一念之仁,必须从根源上做好防备,靖康之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